让学生有质量地生长

2018-07-29 07:36秦晓华
江苏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生长

【摘 要】促进学生有质量地生长是新时代高中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有质量地生长,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寻找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表达方式,形成学校自己的价值哲学,从共性走向个性;依托课程基地及项目建设,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型,从学科育人走向文化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将学习者放在课程的中央,从学术性学习走向实践性学习。

【关键词】新时代;有质量;生长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4-0075-03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校长、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教育应有新作为。

高质量、有特色是党中央对普通高中发展的总体要求。我想,促进学生有质量、高质量地发展应该成为新时代高中教育的主题。我之所以将学生发展称之为生长,是因为在我看来,教育有点像农业。把教育比作农业当然也有问题,毕竟,学生和种子还是不一样的,他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从自主性的维度上看,这个比喻是成立的。对于教育来说,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天性是最为重要的。让学生有质量地生长,我认为,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寻找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表达方式,形成学校自己的价值哲学,从共性走向个性

立德树人是党中央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作为基层学校,当然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工作。但是,看齐并不等于泯灭个性。任务统一,路径各异,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才能达到特色发展的目的。

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办“走进生命的学校”这一价值追求。我们认为,关注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精神存在的生命价值需要精心地、艺术地加以诱导、激发才能呈现出来。就像怀特海提醒我们的那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成长,“可以从机体的外部进行激发和引导,它也可能为外界的力量所扼杀”。学校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生命价值的独特性,而不是相反。当然,学生的价值并不是自然显露的,就像“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样,其价值需要借助外力得以呈现,而这个过程相当艰难。

二、依托课程基地及项目建设,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型,从学科育人走向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育人的根本路径。

实际上,学校既是文明与文化的传习所,更是社会文化的播火者,应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说,学校是未来社会的缩影,我们希望未来的社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就要培养什么样子的学生。陶行知有诗云:“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做大事的人生态度、影响社会走向的人生志向和改良社会风气的人生抱负。因此,学校通过学科育人是重要的,但通过文化育人才是最根本的。

徐州高级中学在文化育人方面正在探索路径:一是从文化理念走向实践引领,以文化思,重新提炼学校精神,丰富创新“三风一训”的内容,特别是“诚信担当”的校训赓续了古老校训“仁义廉耻诚”和古老校歌“做国家干城,为青年楷模”的精髓,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强调内外兼修,重视自我涵养与家国情怀的协调发展。二是从丰富载体走向默化渗透,以文化物,重新定位资源开发,高度重视挖掘物型文化背后的价值意义,让每一个场馆、每一个建筑都能讲出故事。比如,学校优秀项目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就有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它原来是总务处堆放废弃物品的地方,终年潮湿黑暗,学生将之称为“恐怖角”。我们决心把它变成“聚宝盆”,利用徐州独特而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建起了一座汉画像石馆,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课程基地。如今,它已成为众多学生向往并为之自豪的地方。

现在,学校已拥有四大基地:江苏省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素质体与机器人实践基地、江苏省安全教育基地、江苏省STSE教育基地。前三个基地已经建成,第四个基地正在建设。这些基地虽各有侧重,比如汉画像石基地侧重人文,STSE基地侧重科学,素质体育机器人和安全基地侧重技术,但都有着超越学科进行文化融合的基本取向:汉画像石基地将建设画像石石材陈列室,人文结合地质科学;STSE重点建设物化生创新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设计均指向环境保护,科学牵手生态文明;素质体育机器人不仅展示技术,更体现美感;安全教育基地不仅教授学生技能,更培养他们的生存意识。与此同时,我们重视课程链的建设,因为它给学生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比如,汉画像石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链:汉画像石赏析—拓片制作—拓片题跋—拓片装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由汉画像石这一载体掌握了欣赏方法,尝试了制作工艺,体验了文学创作,提升了书法水平,学会了装裱技艺。

三、推进教学改革,将学习者放在课程的中央,从学术性学习走向实践性学习

课程规则强调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央。我们把课程看作一个跑道,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姿态在上面自由奔跑。课程的着眼点不再放在知识的系统传授上,而是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致力于克服课程结构单一、类型单一的弊端,促进课程实施模式的多样化。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100余种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各学科内以及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赋予教师更大的课程开发权和教学自主权。

我们重视课堂教学改革。2012年,学校启动了“做学教”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以“自己做、一起学、教别人”的九字策略和“温故知新、以学定教、精讲多练”的三大铁律为纲,变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文化,优化教学生态。《中国教育报》曾评价说,这种教学改革“教师退居幕后,学生唱起主角是其鲜明特点。在这种角色翻转的课堂中,教师看似轻松,但实质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必须改变理念和方法,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推进这项改革,我们不仅基于讲风太盛、学风式微的现实问题,还源于对教学本质的领悟。有四段话被我们奉为基本教学论:一段是《学记》中说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一段是朱熹说的,“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一段是梅贻琦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一段是陶行知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其实,四段说法表述虽异,旨归实一,都对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做了很好的界定。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易,实际上,现在众多的所谓教学模式创新,依我看,大同小异;关键是实现教学文化的深层变革,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生态,学生也才能真正走进课堂乃至课程的中心。

优化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生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是推进“升格课堂”集体教研活动。“升格课堂”是学校正在实验的一种新型集体教研的方式,借鉴了“升格作文”的思路,把课堂教学视为升格对象。其过程大致如下:一位教师先自行备课并执教某课,之后进行集体讨论评议,帮助其找到不足之处;一周后,换班再上;之后仍然进行集体讨论评议;若理想,则不用再上;若不理想,仍需继续升格;直至满意为止。升格过程要有完整的文字、影音资料,以备研究。“升格课堂”实践研究是“做学教”自主学习教学实验的必然延伸,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它能提供一种动态的现场的基于课例研究的集体教研的范式,催生一批课堂教学的新鲜模态,甚至形成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和课程文化,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教师获得一种专业上的高峰体验,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推进“学生成长银行”建设。“学生成长银行”是一种学生综合评价方式,将银行运作理念引入学生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成长储蓄币的存入与支出,贷款与偿还等多种手段,在规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涵养其品格,澡雪其情操,砥砺其德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成长银行”作为一种多维的标准,对学生在校、在家表现给出一个全面的、翔实的评价。

当然,无论是为了和谐师生关系,还是为了改善教学生态,推进教学改革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就是从静态知识走向动态能力,从学术性学习走向实践性学习,遵循“實践逻辑”,以实践论超越先验论(先验论从抽象的理论原则、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认识和实施教育,容易使教育脱离鲜活的实践,让学生远离现实的生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历练、创获,寻求问题情境的问题解决。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不是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提供一种对教育的新的认知——学生的生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实践的过程,教学应该服务于这一过程。因而,活动性课程、研学旅行、社团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新时代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生长在春天》
种苹果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