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的“营”(上)

2018-07-30 03:41
北广人物 2018年28期
关键词:昆明湖羊头水师

北京的“营”多,个个有故事、有典故、有来源。据粗略统计,至少有一两百个称营的;其中仅大兴区地名中至少有60个以上带营字的,李营便是其中一个。这些不同的营,各有其与众不同的故事。

李营原是闯王军营。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记载,李营村的历史不短。据传,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打北京,其属下大将李明兆曾率部下驻此,故称之为李家营,简称李营。说起李营来,大家似乎有些陌生,但提起“白水羊头”就不陌生了。据考,李村的原始居民来自陕西,系李自成的嫡系部队后代,与闯王同宗,他们喜欢吃羊肉,白水羊头就是他们按祖传做法制作的佳肴。三百多年来,村民农闲时把制作、贩卖白水羊头当成了副业,使白水羊头成为了京城名小吃,李营成了白水羊头的正宗发源地。故而有《竹枝词》赞日:“燕京十月冷朔风,羊头上市昧无穷,盐花撒得飞如雪,薄薄切成与纸同。”

北京地名中的“营”,与军事有关的为数不少。像密云的檀营、怀柔的鹿哨营等,原来都是满蒙八旗的驻防地。再如城区内有不少以弓匠营、铁匠营命名的胡同,并非是有铁匠作坊和铁铺的缘故,这些弓匠和铁匠是为军队服务的,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的兵种之一。弓匠负责打造、修理弓箭,铁匠负责打造、修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及头盔、铠甲乃至战马的马掌铁等。火器营、健锐营、养马营、校尉营等,无须解释,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们与军事有关。至于什么北上营、北下营、东营、西营、王四营等都是驻军兵营演变而来。

城里的营大多成为胡同名称,而城外的则成村庄名称,在历史上这已形成规律。

朝阳区的常营目前是个很大的乡镇,其名源自明代,明初时徐达手下大将常遇春的部队就驻扎于此。

海淀的船营来源于水师。在北京“营”中有典故历史的不胜枚举,像海淀的“船营”就有一段历史。比较搞笑的是,船营之名竟来源于清朝所谓的水师。据《日下旧闻考》等史料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廷在清漪园昆明湖上“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省干把教演。自后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在小小的昆明湖中操练水师,多少有些滑稽可笑。但他是“金口玉言”,无人敢不听从,于是从南方诸省调来不少人充当水军,他们的住处被称为“蛮子营”,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清廷又在此建“东洋水师营”,在这里停船和修船,并将蛮子营改为了船营。

所谓的东洋水师营只是纸上谈兵,兵丁们主要任务是与船和水师无关的种稻。这些兵丁来自盛产稻米的南方,造航、修船并非行家里手,但他们种起稻来轻车熟路,并培育出贡米“京西稻”。如今船营徒有其名,但船营的历史不可遗忘。

在昆明湖诞生的“水师坯真不少。1 887年1月,清廷的皇家海军学校—水师内学堂正式成立,因学堂坐落在昆明湖附近,又称为昆明湖水师学堂。学生除正常学习外,还担负着驾驶火轮船拖带御船的任务。由于昆明湖水师学堂成立较晚,仅培养出一批学生(甲午战争后1895年学堂被裁撒)。

名不副实的“营”在北京也留下了一些,像老崇文区曾有条“珠营”的小胡同,其实应该是“猪营”。猪营在东花市,猪营的名称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出现,当时称猪营儿。营后有儿化音,表示这个营不大,或者叫着亲切,大概在1933年时改为了珠营。这条胡同很短,在上世纪9()年代城市改造中已拆,在珠营原址上盖了楼房。像朝陽区的红军营与革命年代的工农红军无关,它原称黄军营,曾是汉军镶黄旗的营地,1966年时被改为红军营。该区的勇士营也与勇士无关,它只是清代“巡捕五营”之一。“来广营”也不是来历很广的意思,它是清代蓝旗营的转音而已。

(待续)

猜你喜欢
昆明湖羊头水师
羊头木乃伊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
湘軍水师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