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8-07-30 04:40任佳伶李青峰
重庆行政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心思想文化

任佳伶 李青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一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看,是由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及力量所决定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认识和认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深刻诠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君舟民水”“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一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人民不仅是固国安邦的奠基石,也是稳定政权的保障。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究其原因,是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汉代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明代首辅张居正曾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管仲、贾谊、张居正等人的一系列安民政策和改革措施,减轻了当时人民的负担,透视出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它们的产生都与自己时代的社会條件相适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的结果

毛泽东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不仅重视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重视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树立为民服务先进模范,如张思德、雷锋、王进喜等,使“为人民,爱人民”的思想在全国盛行,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尤其重视在物质方面满足人民的需求。他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其提出的“四有”新人更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邓小平从物质需求方面深化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出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深化和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解读。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新探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优良传统,践行党的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民至上原则。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落实党的根本宗旨、解决人心向背时唯一正确的工作指针,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方向和灵魂。

(二)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境界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与永恒主题。如何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通过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安排,保障基本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制度短板和人的异化,为解决新时代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要务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立场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既然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人民,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就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让社会财富不断涌流的必然要求。

(三)顺应主要矛盾转化,明确发展目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的关键,这对于改善民生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全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强化行动准则,凝聚广大民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执政理念。“打铁必须自身硬”。具体到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群众观、权力观,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作为行动的准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是党的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高度契合,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完全一致。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路径探析

行胜于言,实践永无止境。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付诸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

(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当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明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增强,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因此,经济增速可能出现阶段性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而盲目扩大投资、延续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不仅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且难以实现其他发展目标,更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保持中高速增长,坚持稳中求进,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力、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则能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要以人为本,从历史与现实看,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民,只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国家发展才会兴旺。党和政府必须多为民谋利,多解民之忧。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保障就是制度,十九大报告强调,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保证人民能够有效使用自己的权利,要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让人民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能够依法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使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制度正义。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在改革发展的初期,就业和温饱是人们最主要的需求。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看重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幸福感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反映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在文化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文化建设为全体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中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因此,加强文化建设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构建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使文化体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从起点、过程到终点的公平,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脱贫攻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把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作为工作重点。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公租房政策,实现租购并举;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打好脱贫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强化智力扶贫,提高弱势群体参与发展的能力;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等。

(五)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民心所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让人民享有更优美环境的庄严承诺,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看作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发展老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绿色产业,投资清洁能源、促进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且可以扩大社会福利,改善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多赢局面,让人民群众既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粟超

猜你喜欢
中心思想文化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