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实践意蕴

2018-07-30 04:40粟超
重庆行政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神话中华民族

粟超

今年3月2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民族精神是指贯穿于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等,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内核,推动着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民众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广泛吸收了其他文明成果;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时代精神的升华,具有民族性、实践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和素材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为后世提供了精神典范,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心理,是构成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源泉所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解读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旨在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探寻民族精神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创造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始初民创造了神话,通过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意象传递经验,表达思想,寄托希望,呈现出既鲜活生动又神奇瑰丽的双重特征。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与脉络,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为质朴的记录。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创造精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所体现。一方面,中国古代神话诞生于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先民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另一方面,由神话所建构的艺术世界的主体勇于实践和尝试,富有创造精神。通过开拓创造,盘古结束了宇宙的混沌状态,建立了天地间的新秩序;通过开拓创造,女娲创造并建构了人类社会,立下婚姻制度,使两性婚配繁衍,人类得以生生不息;通过开拓创造,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结束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时代,扩大了取食對象和活动范围。古代神话中的诸神凭借自身劳动创造了天地以及生存于天地间的人类,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智慧,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因子世代传承,成为解决个人困境、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将创新视作一个国家的使命。商鞅力排众议推行变法,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倡导应势而作,顺势而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兼容并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巨匠各领风骚。北宋王安石为扭转国家积弱积贫局面,在推行新政时慷慨说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显示出变革的豪情与决心。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均落脚在“新”上,寄希望于新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来解决困境。1978年,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打破思想禁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时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掀起一股创新创造的热潮。在当今时代语境下,创造精神更是历久弥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发展第一动力,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都离不开创新。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中国打响了机构改革的攻坚战,这将成为焕发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力的强大引擎。创新和变革助推中华民族绝处逢生,一路向前,这正与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开拓创造的勇气与智慧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正是基于由创造精神产生的开拓创造、奋发图强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华丽蜕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造精神是新时代语境下带领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再创辉煌的浩荡春风。

二、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古代神话诸神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流露出的英勇无畏的气概以及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源泉,为后世的责任意识、兼济天下意识、家国情怀树立了典范。

四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原始先民面临着来自洪水与干旱、毒蛇与猛兽的巨大挑战,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山海经》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水深火热的生存条件不但没有摧毁原始先民的求生意志,反而激发出他们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的抗争意识。直面现实苦难,“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通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后羿上射九日,下杀猛兽,使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在天崩地裂的危难关头,女娲挺身而出,不辞辛劳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使天下苍生得以度过此劫。综观中国古代神话,但凡危难之际,均是奋起反抗之时。诸神与自然不辞辛劳、锲而不舍的斗争,无疑是原始初民与现实苦难坚持斗争、永不言弃的文学表达。一方面,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苦难,脚踏实地;另一方面,神话的抗争性鼓舞人们挣脱牢笼枷锁,不懈斗争。因而,中华民族自古就具备了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抗争意志。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生活品质需要奋斗精神;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奋斗精神。反映在个体身上,奋斗精神体现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艰苦朴素作风;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奋发图强精神;如“艰难困难,玉汝于成”的顽强拼搏精神;如“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不拔意志。反映在集体身上,中华民族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道理,大胆进取,积极作为。改革开放激荡40年,凭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的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由一个极其贫穷和微不足道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是一部风雨兼程的奋斗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奋斗毫无疑问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三、团结精神

与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推崇团结协作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古代神话中的诸神承担着维护宇宙秩序的崇高责任,在行动时往往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体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精神。

盘古开天地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后盘古不堪重负,气绝身亡,垂死化身时,身体器官和各部位化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雷雨电等;神农遍尝百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后因尝断肠草逝世;洪水滔天之际,舜帝派大禹治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无论是盘古垂死化身,还是神农尝断肠草殒命,抑或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均体现出不计个人得失、大公无私的崇高动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团结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凝聚起一股磅礴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得以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并与世界其他国家睦邻友好,守望相助。

团结精神能够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人的境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团结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理想的状态。《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认为和谐是创造事物的原则,不同个体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尊重个体差异性基础上的多元共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差异性中求统一,多样性中求一致。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均在强调宽容博大,仁爱友善。而这些均指向同一个预期,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到中和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各得其所。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精神,同样是在宣扬团结精神。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依靠团结精神,中国人民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大发展;近代以来,强敌入侵,家国飘摇,依靠团结精神,中国人民书写了抵抗外侮,保卫祖国的壮丽史诗;建国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依靠团结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当下,全球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始终坚持“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在更大层面上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写照。

四、梦想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诸神,既有不辞辛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有喜好幻想、不懈追求的梦想精神。伏羲梦想“画卦”,嫦娥梦想“奔月”,夸父梦想“逐日”,精卫梦想“填海”,愚公梦想“移山”,这是中国人民最初的梦想。看似荒诞不经的梦想背后,实质是原始先民试图探索自然奥秘的巨大好奇以及征服自然的強大渴望。由筑梦到逐梦,诸神往往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甚至舍生取义。

对伟大梦想的不懈追求已深深融入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梦想精神之于个体,是个体不断前进,实现自我价值,造福社会的驱动力。古往今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乐观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心态等持续激励着中国人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奋力拼搏。梦想精神之于国家,是国家凝心聚力,乘风破浪,开创辉煌的助推器。嫦娥奔月的神话代代相传,数千年后,嫦娥一号卫星告别地球,开始了38万公里的漫漫旅程,开启了中国迈向深空的航天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有之,为使出行交通便利,愚公不顾艰难险阻,动员全家肩挑背扛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如今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线路四通八达,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人们出行前所未有的方便。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相继诞生了“大同社会”“三民主义”“小康社会”等理念,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脱贫”,正是对美好生活之梦的传承。现如今,全国上下大力宣传中国梦,中国梦是时代之梦,是对未来中国和中国人民生活的美好构想,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梦想。对国家而言,它是民族复兴之梦,国家强盛之梦;对个体而言,它是生活幸福之梦,人生出彩之梦;它关乎4亿个中国家庭,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精神将不断引领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责任编辑:胡越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神话中华民族
东方神话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