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运动了吗?

2018-07-31 10:13程石江
健康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

⊙文/本刊记者 程石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强大的体育竞技能力;2009年,全民健身日的确立则鼓舞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强健自己的体魄,做自己的英雄。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普惠万民,2014年国家又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后,国务院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五年全民健身计划,实现了全民健身计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谋划。显然,全民健身已经成了我国体育事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跑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跑步作为自己健身锻炼的首选。如今,跑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全马、半马、亲子跑、迷你跑,到浪漫的夜跑和刺激的色彩跑,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赛事吸引着跑友们的兴趣。

据统计,2017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近达两百场,有上百万人参与其中,而在马路上、公园里、操场中,跑步的人群更是不可计数。

其实,跑步只是受到国人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强烈,运动项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广场舞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运动,它不仅激活了中老年人群体的健身热情,而且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旁人看的是热闹,但真的跳起来也有不小的“门道”。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运动不再是一件难事。想去健身房?手机应用可以帮你找到最近的健身馆和最合适的教练。想在家里健身?各种减脂、增肌的方案应有尽有,不给懒惰者找借口的机会。想约球?从体育场馆到志同道合的球友,全部一网打尽。想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一个小小的手环可以提供各种数据,护航运动安全。打破运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盘活场馆资源,“互联网+运动”的能量其实才刚刚释放。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这一美好的愿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保障群众有地方健身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平方米,远低于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的水平。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体育服务供给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全民健身深入、广泛开展的刚性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如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各级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同时也要创新社会管理。

比如,在体育场地不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却闲置起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大型体育场馆中,标准体育场占体育场馆总数超过60%,但每周吸引超过500人次健身的仅占不到55%,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也很少向社会开放。

如何让现有体育场馆“活”起来?《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相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也应推动其向社会开放。

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方针,需要各级政府在更高层面、更大视野里予以重视,并以国民健康为中心来调配各种政策资源。

以大群体打造大健康

健康中国的内涵,涵盖全体人民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大健康概念。从政府施政角度来说,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让“体教结合”“体医结合”等切实落到实处。

“体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很多体育从业者的心声。体育不仅锻炼人的体魄,更能提升精神境界,这些都和教育相通。但我国教育部门缺乏教练员,体校缺乏专业教师,这样的窘境如今越发凸显。统计显示,中国注册培训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仅135万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7万多人。这很难满足群众对组织开展活动、传授健身方法、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需要。

政府应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真正合作。对于相关教练、教师、指导员来说,保障其待遇是各级政府首先要考虑的。

随着群众体育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体育指导员缺乏医疗知识,很多医生则不会指导体育健身活动。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相关机构应该行动起来,让体育和医疗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首要工作是开展体育与医学在慢性病预防、康复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

谱写全民健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曾着重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在总书记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我国全民健身工作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效果显著,成绩喜人。2017年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力的提升、环境的优化、政策的利好加之国民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促使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渐成熟、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增加、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等。

2017年4月,19项群众体育赛事被正式新增入第十三届全运会,此举旨在发挥全运会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发百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赛事的热情,增强百姓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全运会增加群众比赛项目,让我们有机会走上全国最高舞台。全运会群众比赛作为业余选手最高等级比赛,让我们也体会到了大赛的经历,燃起了老百姓的激情。

在这个“全民健身日”我们更要着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目标”,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考虑各地区、各民族、各人群参与活动的需求,有示范活动的“点”、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活动的“线”以及各省区市活动的“面”,形成点线面结合,全国联动。

传扬全民健康理念

与全民健身故事一道深入人心的还有国人对于体育、健康的理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国民对全民健身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制定,则使国民对全民健身的认知变得更加理性和透彻。

近年来,“运动是良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体育运动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有助于实现全民健康,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侵蚀”等。在“花钱去医院”和“主动去锻炼”之间,多数人选择后者。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山东济南的65岁老人杨兴梅,从52岁开始接触跑步,如今已参加过国内外近百场马拉松赛事。她赛后直言,跑步令她受益匪浅,最明显的是体质的改善,十几年间,她从未患过感冒,而她的目标是跑到70岁。

可以说,国人对体育、对健康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体育运动并主动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早期通过全民健身吃到“甜头”的群众,开始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运动、参与健身,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全民健身的理念也得以传播。此外,全民健身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与经济、教育、文化、养老等事业相融合,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

2017年8月10日,为了进一步满足大众对运动健身不断增长的科学指导需求,使大众百姓的运动健身更具科学性,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全民健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以我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运动健身效果大数据为支撑,详细介绍不同体育活动方式的健身效果、体育健身活动强度监控方法等。此举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有了科学健身的“说明书”,而且也为全民健身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如今,全民健身已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它一方面践行了“体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另一方面,它提升了个体素质、塑造了坚韧的民族精神,展示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国民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有了全民健康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

2017年8月27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时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民健身体现了新时代下中国人对健康的诉求,它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心,它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实现全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将全民健身理念深深植根于国民心中,中国在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势必会走得更坚定、更自信。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群众健身意识日益增强,选择健身方法更加广泛,健身的种类逐渐增多。君不见广场上翩翩起舞的人群;球馆里生龙活虎的队员;赛道上个个健步如飞;健身房人人挥汗如雨。体育是人们增强体魄、锻炼意志、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为新时代体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园、广场、小区里健身器材“遍地开花”,乡镇、村、社区、寺院农民健身工程基本覆盖,五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青少年体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各种针对青少年的赛事不断举办,人民群众充分共享了体育红利。

让全民健身“动”起来

全面贯彻实施我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大力改善全省全民健身基础条件,鼓励各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挥全民健身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引擎作用。转变全民健身工作思路,把传统的健身体育活动融入“大文化”的领域,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全民健身为抓手,大健康产业为支撑,健身健康深度融合的特色体育发展之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理念,推动“人人运动”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健身跑、健步走、登山、滑雪、滑冰、游泳、射箭、自行车、自驾车、球类、健身操、跳绳等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的健身活动,使广大群众养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好习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充电”。同时还要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树立科学健身意识,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全力营造“运动、健康、快乐、时尚”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全民健身“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健步河湟,劲舞江源,勇攀昆仑,驰骋高原。让我们共同行动,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尽享健康快乐人生。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
全民·爱·阅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年全民阅读报告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