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2018-07-31 10:02王圆缘彭本红
群众 2018年13期
关键词:碳循环扬子江城市群

王圆缘 彭本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也应作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行动指南。扬子江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联动性差、环境问题突出等。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由“量”到“质”的突破口,是实现城市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

现代经济体系要求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现代经济体系要求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经济体系要求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经济增长换挡降速、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现代经济体系要求永续发展。永续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概念,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永续发展为前提,并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为推动城市群的永续发展,应在坚持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忘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一系列资源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

扬子江城市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重化工企业密集,结构体系安全隐患突出。在以往的经济体系下,扬子江城市群将石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这种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生产模式,不仅污染大,而且随着石化能源的减少,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绿色循环发展的需要。

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偏大。在扬子江城市群的能源结构体系下,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工业生产中依然占有很大比重。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3.4%。以2016年的数据看,江苏一次能源生产量为0.2亿吨标准煤,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约40%,煤炭依然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很大比重。

城市之间联动性差,缺乏协同机制。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各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发展差距。同时各市之间在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也缺乏交流合作,这对于共同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将是一大障碍。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经济体系转变。扬子江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猛,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离生态化还有较大的距离。一方面,粗放的经营模式使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单位产值污染物产生量大,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土地使用效率低,无法做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扬子江城市群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需要政府运用公共支出、完善政策法规等财税政策为其提供根本保证。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建立健全有关能效及排放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及低碳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其次,完善绿色投资激励政策,如出台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增加绿色基金等;再次,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及监管机制,通过开展节能减排执法专项行动等强化监管,形成政府、企业、公民三方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最后,提高全民低碳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营造绿色文化氛围,鼓励全民抵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消费。

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城市群应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将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工业、生态观光旅游及有机农林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其次,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升级工业技术,引进低碳、节能技术等,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再次,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的能源管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绿色制造产业;最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能源模式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率。政府及企业应合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模式的转变。首先,加快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力争实现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等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大幅提升,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先进高效节能技术和能源技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打破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的综合开发利用。最后,在能源消费方面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如对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进行监管,鼓励发展低碳建筑业,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等。

加强协同治理,统筹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协同治理。首先,统筹规划扬子江城市群主体功能区,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主导的集约型现代城市群。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创新驱动多层级联动发展,如南京、苏州等创新实力较强,可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它城市协调发展。同时,完善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加速产业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整体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其次,强化上下游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实现跨区域、全流域治理,共建“绿色生态廊道”,使生态与城市风貌有机统一,降低生态负荷。再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最后,注重加强区域的产学研政联合,强化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资源共享。

健全城市群生態规划,创建绿色低碳创新型发展城市。第一,在生态规划方面,应编制绿色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扶持绿色文化建设项目,如打造绿色文化示范区、推广绿色文化产品、举办绿色文化宣传活动等;同时,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工作,例如设计绿色建筑、打造生态发展示范区、开展清洁社区和村庄创建等行动。第二,注重扩大城市绿色空间的整体规模,提高绿化率,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沿江八市应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城乡绿化等建设,协同打造跨区域的绿色板块。第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严格划定城市群的生态保护红线,拓宽生态保护资金的渠道,积极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第四,以能源、建筑等作为绿色空间规划的参照要素,调整能源、交通、建筑、休闲空间等整体布局,通过建设低碳小区、低碳写字楼等推进低碳城市群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碳循环扬子江城市群
食物网与碳循环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多措并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