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说略

2018-07-31 09:58黄朴民赵立民
领导文萃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韩信关羽刘邦

黄朴民 赵立民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在全书中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孙子兵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

一、战争的筹划理论

用兵打仗先要算计,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这个计算公式就是所谓的“五事七计”。具体地讲,就是从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着眼,通过七个方面的具体比较,对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优劣做出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战争的可能性结果做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预测,并据此制定好自己这一方的战略决策,这叫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孙子概括为道、天、地、将、法。“道”是政治条件,就是国内政治清明,上下和谐。“天”与“地”,都是讲战争的自然环境,要拥有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将”,讲的是军队的统帅,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置将不慎,一败涂地”。至于“法”,同样十分重要,合理的编制,得当的协调,有力的保障,适宜的赏罚,是任何军队从事军事活动过程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战略决策的战例

从历史上的战争实践来看,孙子“五事七计”——预见胜负的战略运筹思想,的确是定谋决策、用兵打仗的客观基础,就像唐代杜牧所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几千载,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无差跌。”(杜牧《注孙子·序》)乃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可以举出无数个具体战略决策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1.韩信的“汉中对”。楚汉战争爆发前夕,僻处汉中、巴蜀一隅的刘邦处于战略上的劣势地位,韩信给他送来著名的“汉中对”。在“汉中对”中,韩信为刘邦全面算计了军事斗争的得失前景,透彻分析了楚汉双方的战略态势。韩信指出,项羽虽然“勇悍仁强”,但他的“勇”乃是只知道冲冲杀杀的匹夫之勇,他的“仁”乃是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他的“强”乃是没有根基、单凭暴力的“强”,即所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也”。总而言之,项羽的强大只不过是表面上的现象,骨子里其实虚弱得很,迟早要走向反面。反观刘邦,只要能反项羽之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英雄豪杰,厚待重赏功臣宿将,利用麾下汉军将士渴望东归故土的心理,并凭借政治上“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得到广大民众拥戴的优势,就可以平定关中地区,占据战略重地,进而逐鹿中原,得志于天下。韩信的计算和建议非常正确,刘邦遂采纳韩信之策,“部署众将之所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占关中,并经过前后数年的征战,转弱为强,最终大破楚军于垓下,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夺取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孙子“多算胜,少算不胜”的论断,确实是至理名言。

2.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战略决策。383年,前秦天王苻坚自恃兵多将广,不顾群臣阻谏反对,亲率百万大军,在东西长达数千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声言要“投鞭断流”,企图一举吞并东晋,混同天下,然而却最终在淝水一带(今安徽境内)同东晋军队的决战中全面失败。这一结局的出现,固然有苻坚战役指挥不当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当是苻坚本人在战前筹划中主观武断,一意孤行,算法上出现严重失误,没能用孙子“五事七计”的计算方法来算清和掌握敌我情势和预测战争胜负前景。明明是绝大多数臣下反对贸然进攻东晋,可他却偏偏要执意南伐,做一统天下的美梦;明明是内部不稳,士气低落,“兵众”不强,慕容垂等异族部将怀有“他志”,居心叵测,他却偏偏要锐意轻进,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明明不熟悉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不知道东晋内部的各种情况,水师力量远不如对手,军队缺乏系统训练,他却偏偏要舍长就短,轻举妄动。这样便深深地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加上具体作战指导上的失误,于是就不可避免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上演丧师灭国、自殒其身的悲惨一幕了。这也恰好从反面证实了孙子“五事七计”运算战争方法的高明卓越,表明对它的违背,必然会受到战争之神的应有惩罚。

三、诡道之术

“诡道”,顾名思义,便是“诡诈之道”。这里,“诡”指的是手段运用的特色:诡秘神奇,变幻莫测,杀敌于无形之中。至于“诈”,指的是手段运用的性质:骗招迭出,诈敌唬人,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胜利。

高明的骗术在于能做到变化多端,花样翻新,即《司马法》所说的“无复先术”,否则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便容易为对手所识破,会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子使诈的基本原则:“兵者,诡道也。”所谓的“诡道十二法”是:明明要打你却装出不想打的模样,明明能够打却装出不能打的姿态;要从远处打却装出会从近处打,要从近处动手却装出会从远处下手……不一而足,总之是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軍事欺骗,以假象迷惑对手,从而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所追求的成功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便是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可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奥秘却并不容易,“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在战场上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地施展诡道,赢得胜利,就必须自己亲身去实践。

孙子的“诡道十二法”几乎条条都可以找到具体的战例验证。这正是它们之所以为后人所高度推重的军事欺骗方法的缘由所在。汉高祖刘邦当年之所以有平城之围,就是由于匈奴冒顿单于巧妙实施“能而示之不能”策略的结果:冒顿单于面临汉军大举进攻之时,故意派遣一些老弱士兵在前线做无力抵抗,让刘邦误以为匈奴军队实力不过尔尔,遂轻易冒进,不知不觉中进入对方预设的伏击圈中,被重重包围于平城白登山,差一点全军覆没。幸亏陈平想出一条计策,贿赂冒顿单于夫人阏氏,才侥幸摆脱围困,狼狈退回长安。三国时期吕蒙之所以能白衣渡江,从蜀汉大将关羽的手中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也是他高明运用“用而示之不用”之计的产物。为了夺回荆州,东吴军事统帅吕蒙想出一招:自己称病告退,让年轻将领陆逊替代。陆逊上任后故意写信给关羽,称说自己少不更事,还请前辈多多指教,用卑辞屈己之法麻痹了关羽,使他放心地统率大军去和曹军争夺襄樊,造成荆州防备空虚。此计得逞后,吕蒙即遣发主力迅速开进,攻陷荆州,并趁关羽慌忙回师之际实施伏击,一举尽歼号称“万人敌”的关羽主力。这的确是明明要打却装作不想打的典范战例。

由于孙子“诡道十二法”的作战指导思想符合战争活动的内在规律,在实战实践中一再获得验证,因此为后世兵家奉为圭臬,备受青睐。他们沿着孙子开辟的道路前进,进而从各方面深化了“诡道十二法”的思想。这中间来历不明的《三十六计》可谓是集“诡道”也即战略欺骗的大成之作。这部民国年间才出现于书摊、但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成书的兵书,从头到尾谈的就是一个“骗”字。它招招阴损,计计险恶,目的都围绕一个中心,怎样引诱敌人上当受骗,而自己则趁此机会一招制敌。这只要看看它的计策名目便可以一目了然了,什么“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笑里藏刀”“李代桃僵”;什么“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浑水摸鱼”“偷梁换柱”“假痴不癫”“上屋抽梯”,统统都是欺骗敌人的高招,夺取胜利的窍门。然而,“诡道”毕竟是作为“道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一味推重“诡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将它不分青红皂白推广到非军事领域时,必定会导致君子稀少、小人成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恐怖局面。(摘自《文史知识》)

猜你喜欢
韩信关羽刘邦
“关羽”去世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闲话关羽护嫂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