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研究:文献来源与内容特征*

2018-08-02 01:05··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老段落译者

··

内容提要 在1928年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刊物《中国科学美术杂志》上,有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字,中文题为《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国内学界对这篇文字的研究较为欠缺,对其基本情况的说明和性质的界定颇有含混和抵牾之处。本文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对该文的文献来源进行考证,从而对其出处作出准确的表述。其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对该文的内容特征展开了研究,厘清了该文在内容上同《红楼梦》原著的关系,指明了其译述结合的特征,并更通过叙述功能的理论视角,对该文的文本价值做出了学理性的判断。最后,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针对这一研究对象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英语世界对于《红楼梦》的介绍和翻译由来已久,但这些成果中有一篇文字却长期以来较少引起学界的注意。对其即使有零星的讨论,但都未形成深入的研究。这篇文字即是于1928年发表在当时名为《中国科学美术杂志》(

The

China

Journal

)上的《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

An

Old

Old

Story

),该文译作者英文名字为Elfrida Hudson。关于这篇文字,学界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颇为有限。较早提及该文的,是姜其煌于1986年发表在《红楼梦学刊》当年第一辑上的论文,《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后经修订,以《英美红学》为名收录于姜其煌的文集《欧美红学》当中。修订稿与原论文只有文字上的细小差别。在《英美红学》中,姜其煌对于这篇文字的基本情况这样表述道:“1928年,《中国杂志》(

The

China

Journal

)第八卷发表了E.赫德森(Elfrida Hudson)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An

Old

Old

Story

)。”2007年,美国学者葛锐(Ronald Gray)在《红楼梦学刊》当年第三辑上发表论文《英语红学研究纵览》。这篇论文非常简略地提及了这个译文。葛锐言道:“1928年,《中国期刊》又刊登了艾尔弗丽达·哈德逊(Elfrida Hudson)的文章《一个古老的故事》(

An

Old

Old

Story

)。该文共九页,以直白的文笔重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爱故事。”

2010年,《红楼梦大辞典》修订本出版。其中的“红楼梦译本”部分未收录《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唐均撰文《〈红楼梦大辞典·红楼梦译本〉词条匡谬赓补》对其进行订正。唐文依据姜其煌《欧美红学》进行增补,条目内容如下:

《一个古老的故事》(“An Old,Old Story”,英文)[英]赫德生(Elfrida Hudson)译。刊于1928年上海版《中国杂志》(

The

China

Journal

)第8期,译第四回部分内容,主要是在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但文章结尾处有《好了歌》全诗的英译。

条目附按语:“以上资料来自姜其煌(2005:66)。”

2011年,葛锐在《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三卷第2期上以英文发表论文《“石头”好奇下西洋——〈红楼梦〉英文翻译概述历史和英文红学》(The Stone’s curious voyage to the West: A brisk overview of

Hongloumeng

s

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English

Hongxue

)。论文中有一份《红楼梦》英译史时间表(A Timetabl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of

Hongloumeng

)。其中1928年条目作:Eldrida Wade published the article ‘An Old,Old Story’in

The

China

Journal

. It is a 9 page translation,partially literal and partially retold,of the novel’s main love story.

Eldrida似应为Elfrida之误,但将译作者姓氏写作Wade,则不知出处何在。此外,该条目将《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定义为翻译(translation)。

2012年,葛锐在《红楼梦学刊》是年第二辑上发表长文《道阻且长:〈红楼梦〉英译史的几点思考》,继续谈《红楼梦》英译的问题。该文为中文译文,其中的“《红楼梦》英译史时间表”在内容上较《“石头”好奇下西洋——〈红楼梦〉英文翻译概述历史和英文红学》中的做了一些增添。相关条目内容如下:

1928:艾尔弗丽达·哈德逊(Elfrida Hudson)在《中国研究》上发表了《一个古老的故事》(An Old,Old Story)。该文长达九页,是对《红楼梦》中主要爱情故事的编译。

学位论文中对该文有所讨论的是复旦大学江帆2007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该博士论文后于2014年作为专著出版。论文对该文题目和作者的表述从姜其煌,作“《一个古老的故事》”和“赫德森”。对于该文的定性,江帆认为,“……文章题目如同童话传说,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文章内容也是通俗易懂的故事简介……这是一次典型的通俗化改写,没有涉及任何评论……”

上述几则文献对《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基本情况作出了说明,但其中的问题也同样非常明显。这些问题表现在译文名称、译作者中文名、译文所载刊物以及译文内容与定性等方面。几则文献在这些问题上的表述颇有抵牾,同时对于译文内容的描述均未尽其详,因此也导致难以对译文的性质作出准确的界定。

基于学界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作者经过文献检索,获取到了《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文献原文,以期对这个学界长期以来语焉不详的《红楼梦》英文本作出较为详尽的考察和说明。

一、文献来源相关问题

(

图一

从左至右分别为

1923

年第一卷第

1

期创刊号目录页

、1927

年第六卷第

1

期目录页

、1936

年第二十四卷第

1

期目录页

从中可以看出刊物中英文名称的变化

。)《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刊发于该刊1928年第八卷第1期。这一时期刊物的英文名称已经改成了

The

China

Journal

,但中文名还依然是《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因此,对于《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文献来源,严谨的表述或当遵从刊发当时的刊物名称,中文以《中国科学美术杂志》为准。如果一定要强调或突出《中国杂志》这个名称,则添加括号或脚注说明。本文亦依从此原则。由是来看,前述之葛锐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的两篇论文,将刊物名称一作《中国期刊》,一作《中国研究》,均谬。

(图二:1928年第八卷第1期目录页)

接下来再看看刊发《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一文当卷当期的具体情况。图三是《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八卷的封面页,可以清楚地看到刊物的英文名称以及该卷半年六个月的月度起讫。

(图三:1928年第八卷封面页)

刊物编辑部成员之下有一句英文说明,原文为Entered at the Chinese post office as a newspaper,意即“作为报纸进入中国邮局”。《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刊物本身的英文名称为Journal,但这句话却将之定义成Newspaper。其次为刊物当期的卷帙编号和发行时间:第八卷第1期,出版于1928年1月。再次为当期是文章目录。《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位列第三。

当页最后一行文字内容同第八卷封面页上的一样,说明刊物由字林洋行为其印刷。

以上详细梳理了《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文献来源的相关情况,由此方能够对该文的出处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表述。在此基础上,下文进一步进入这篇文字本身,考察其文本内容方面的特征,并由此对其作出性质上的定位。

二、文本内容研究

《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文本层面的特征非常有趣,给研究者留下了众多可供探讨的问题。

以上列表清楚地呈现了《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内容结构和译述结合的特征。在内容结构上,《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同时亦照应到了《红楼梦》全书贾家由盛转衰的要旨以及宝玉出家的最终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以凝练的笔墨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红楼梦》全书的基本格局和情节面貌。在《红楼梦》各种英译本中,但凡篇幅短小者,往往都是对《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中某个片段或某些章回的节译,而《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虽是短制,但在呈现《红楼梦》原作内容的完整度上,虽非全译却类全译。这是使得这个译本不同于《红楼梦》其他短篇译本的一个显著特征。

其次,译述结合是该译本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从列表中可以看到,全文除最后的《好了歌》译文之外,61个段落中的第4至第37段为《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及宝黛初会的翻译,其余段落为原文内容的重述或转述。译述结合的这一特点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译者在成文过程中对于《红楼梦》原著的充分理解和深入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原文的选择与取舍。换言之,面对《红楼梦》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任何一种重述其故事情节的努力都绝非易事,或者说,都是在熟悉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出的精心裁剪和巧妙结构。从《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看,译者需要通览全书,对于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了然于胸——例如林黛玉对于薛宝钗所持的态度、贾家众人欺骗贾宝玉成亲从而带来黛玉的死亡等等。而在对原作这些内容进行重述之外,译者选择逐字翻译的内容又一定是其认为最为重要的情节。毫无疑问,黛玉进贾府及宝黛初会是宝黛爱情的萌发,是整个《红楼梦》故事主线的开端,因此受到译者的特别重视。可以看到,“译”或“述”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反映的是译者对于《红楼梦》情节理解的侧重以及重述过程中的详略取舍。

带着上述视角来仔细考察《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因为这是一个对《红楼梦》主要情节进行再现的短篇,因此在叙述手法上一定需要更多地采用束缚性动力情节单元。换句话说,它一定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迅速和连贯地推进情节,呈现故事。可以看到,《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61个段落,基本上每个段落的叙述方式和文字内容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动力性特征。《红楼梦》本身的情节结构是散漫的,在宝黛钗恋爱这一主线情节之外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离题。而《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显然有意识地剪去了这些枝蔓。

更进一步,如果再深入分析这61个段落,就会发现其中有两个段落在内容和叙述作用上同其他段落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这两个段落,一是第54段的贾宝玉闻得林黛玉死讯后梦入阴司泉路,一是第57段贾宝玉魂魄进入太虚幻境。前者照应原著第九十八回,后者照应原著第一一六回。

那么,第54和57两个段落在《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细读文本可以发现,第54段出现的意义是为了承接上文。当宝玉闻听黛玉死讯后自己也气急死去,如无第54段宝玉梦入阴司泉并回魂,则无法对前情收场。57段的叙述动力功能更弱。这一段夹在贾母去世和宝玉赶考两个情节当中,如果抽离出去,根本不影响前后的衔接,唯一使其发挥作用的,是译者在57段最末进行的一句概括,谓贾宝玉历此幻境,开始一心向学,以求功名。有了这句话,才让57段能够同下文相扣。

如果说,54和57两个段落在《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红楼梦》原著中的叙述功能的话,那么如何看待译者对这两处情节的运用呢?同时,将此问题放大到《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全篇,我们又应该对这篇译文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呢?在已经较为充分地梳理了《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内容结构和叙述特征的基础上,现在则可以在中西文化比较这个更为宏大的层面上来思考这篇译文的意义。

首先,就54和57这两个段落来讲,尽管因为《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短篇形制难以发挥其在《红楼梦》原著中本有的叙述功能,但是,这两个可有可无的段落没有被省略,而是被译者有机地融于全文的情节链当中,这个处理就使得其在中西文化译介的层面上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一方面,这两个超现实情节在译文中的呈现,说明译者对《红楼梦》的这一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第57段这个弱动力情节单元的处理,似乎更体现出译者对此的重视。而这种重视的态度背后,体现出的是译者对于《红楼梦》原著题旨或主题的准确认识。《红楼梦》显然并非只是一部单纯描摹世态人情的作品,“梦幻”或“空幻”是其主题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洞天福地即是太虚幻境,红尘中之的温柔富贵亦是风月宝鉴中之的白骨骷髅。在这个意义上,贾宝玉梦入阴司泉和魂魄入太虚正是对此主旨的点题。如果译文完全不涉及这些情节内容,而仅仅是在世态人情的故事层面做语言的转换,那就只触及了《红楼梦》形而下的皮相,弱化了整部小说的格局,未能抵达《红楼梦》的精髓。而相反,《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译者应当是读懂了《红楼梦》的思想主题的。54和57两个段落情节的意义正在于此。不但如此,文末的《好了歌》译文亦看得出译者这方面的考虑和用意。《好了歌》是《红楼梦》“空幻”主题的点睛之作。译出《好了歌》说明了译者对这篇作品的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同时,译者还有意调整《好了歌》的位置,将其放于全文最末,这更进一步反映出译者用此明示《红楼梦》主题的用心。要之,《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是一篇对《红楼梦》的内在思想有着清晰认识和准确反映的文字。

“……也许读者会在整个故事的命意中,发现一点点——极少的一点点——超自然的怪力乱神(the supernatural)存在其间。这自然同这部书本身的读者——中国人——的趣味相投,……”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段落对于《红楼梦》及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红楼梦》,则其中一切同太虚幻境相关的段落都会成为“超自然的怪力乱神”,是“荒唐难解的段落”,由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刻把握。而晚出于包腊译文60年之后的《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则通过对情节内容的选择,体现出其对于原著题旨更加准确的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异质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尊敬。这是《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在中西比较这一问题上的进步,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是一篇很有特点的《红楼梦》译文。在整个《红楼梦》英译史上,这篇短小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内容结构成为颇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而在这一议题此之外,这篇译文还在文本内外留下了其他不少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然而,对于《中国杂志》“导论”上的处理结果需要小心对待。查考《中国杂志》“总目”及“索引”可以发现,这位“何逊”是一位非常积极的供稿人。在《中国杂志》的全部卷帙当中,“何逊”共刊发文章16篇,其中既有译作也有创作(或译述)。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均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涉及诗歌与小说两类。这位“何逊”在《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字是首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作,载该刊1923年11月第一卷第6期上。页面内容如下:

(图四)

(图五)

第二个待研究的问题,是考察《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所依据的《红楼梦》底本。底本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译介研究,尤其是《红楼梦》译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必做任务。但由于《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属于译述结合,译的比重小而述的比重大,因此不太容易对勘出其翻译所依据的底本。但无论如何,《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的文本的确存在一些可供入手的线索。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而言,因为其内容包括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情节,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该文依据的一定是《红楼梦》的刻本系统。相信通过耐心细致的研究,可以对此问题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论。

从《红楼梦》译介研究的角度看,《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极富研究价值。这一方面来自于其文本在译介方式和叙述角度等层面与众不同的独特特征,另一方面来自于其译作者的背景和对于中国文学持之以恒的关注和介绍。如果再加上其发表的刊物在汉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则所有这些将勾连起一系列颇有趣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首先能继续深化和推进《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对学界之前语焉不详的研究对象作出必要的补充和细化,其次能够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以上海为中心的殖民地汉学研究进行深入的考察。就后者而言,其中还有很多需要清理的对象和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是对《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其留下的其余疑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② 姜其煌《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1辑,第275-310页。

④ [美]葛锐《英语红学研究纵览》,李丽 译,《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3辑,第183页。

⑤ 唐均《〈红楼梦大辞典·红楼梦译本〉词条匡谬赓补》,《华西语文学刊》2010年第三辑,第202页。

⑥ Ronald Gray,“The Stong’s curious voyage to the West: A brisk overview of Hongloumeng’s 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English Hongxue”,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2011,Vol. 3,Issue 2,p. 32.

⑦ 电脑键盘上的键位F与键位D相邻,有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输入错误。

⑩ 其他相关期刊论文有普洱学院英语系陶丽茶的《〈好了歌〉的文化意义及其英文翻译》,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惠州学院英语系程春兰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中的三重符号学意义,载《外国语文》2014年第3期。学位论文除江帆的之外,有中南大学石庆明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从模糊美学视角看汉语语言美感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再现》;西南交通大学肖珠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改写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王际真译本研究》。其中陶丽茶在正文中将作者名和文章名表述为“E. 赫德森”与“《一篇古老的故事》”,但在参考文献中却作“E. 亨德森”与“《一个古老的故事》”。疏漏甚大。其余几篇文献对于《古老的故事一则(〈红楼梦〉译述)》均只是略微涉及,没有展开研究。

猜你喜欢
古老段落译者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古老的瑞典
幻方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