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与美丽乡村

2018-08-02 06:26张小华
对联 2018年7期
关键词:宗祠楹联乡土

●张小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会议中明确提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环境。楹联在环境优美和乡土文化气息这两个方面可以发挥具大作用。

第一、环境优美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美丽乡村的自然环境绝对离不开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对应的则是人居的人文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雅的人居文明体系只有在生产高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纯粹的天然的农村,生态环境好,但如果不经修饰与建设,总会在很多地方暴露出它的芜杂,人们只会短暂停留,不会有长久呆下去的愿望。而如果有人提到江南园林,人们则不约而同地想到『人间仙境』四个字。江南园林的美,美在设计,美在内涵,楹联在其设计和内涵的提升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楹联是园林中的点景。所谓点景就是根据园林中某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色,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及景色的境界,使人有深刻感受的词或语。如郑燮题瘦西湖小金山的桂花厅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用新奇的比喻,把如水的月光,似山的云朵,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月华如泄的清纯和云雾升腾的飘渺朦胧美。园林点景在园林中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如《红楼梦》中一句话所言: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尽是花柳山水,无字标题,也断不能生色。』也就是说,花柳亭榭中的文字让景致生色,因为它们既能点出景观的特色,又能让人通过文字领略诗情画意,了解历史文化。花柳亭榭中文字的呈现形式就是楹联和匾额。

楹联和匾额可以为一切景观增色。它们可以写景,还可以抒情,借景言志,借景记事,传达谐趣、揭櫫景观的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是景观的『诗化』『心灵化』。如梁章钜题平山堂:

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明月;

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

点出平山堂位置,还包含扬州杜牧『二分明月』的千年咏唱,欧阳修在扬州的故事。金武祥题平山堂:

胜迹溯欧阳,当年风景何如,试问桥头明月;高吟怀水部,此去云山更远,重探岭上梅花。

在梁章钜基础上还加了史可法岭上梅花的故事。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丁濂甫题平山堂:

曾从山水窟中来,秋色可人,征袂尚留巫峡雨。

欲向海云深处住,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

用诗样的语言写出了平山堂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此处独特的景色。龚易图题扬州平山堂:

登堂如见其人,我曾经泰岱黄河,举酒遥生千古憾。

饮水当同此味,且莫道蛾眉太白,隔江喜看六朝山。

彭玉麟题扬州平山堂:

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

休道故乡无此好;

近水楼台,尽收眼底,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既抒情又言志。这些楹联在写景、抒情、借景言志、借景记事中让人领略平山堂的人文内蕴、升华了平山堂这一景观的意境。

还如大家熟知的杭州灵隐寺冷泉亭有董其昌撰书的一副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副对联,以问的口气拟出,却又似问非问,如解如不解,内含佛教机锋,可谓别出心裁。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在灵隐寺前有一冷泉池,泉水清冽,泉声泠然,站在此亭上,抬头可望飞来峰的奇峰怪石,俯首可见冷泉清流激湍。因为这副联,凡身临其境者,无不为奇景叫绝,也为这一妙联叫绝,都纷纷拟答语而成联。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撰一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俞樾的: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以及据说其夫人作的: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其女儿作的: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还有其他人作的如:

泉水淡无心,冷暖唯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涤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故飞来。

等等,都使这亭,这景色魅力大涨。

乡村不是园林,但美丽乡村的构建离不开景观的设计,它完全可以借助生态和谐的自然景致,运用园林设计中景点的原理,让楹联画龙点睛地点缀在乡村的景观中,为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增色。

第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其传统文化的根基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各地区因自然、地理等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在客观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乡土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传播制度、传统的知识系统,承载着乡村传统生产、 生活方式的精神财富,维系着乡村、宗族,社会经济与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楹联是乡土文化的缩影,这些楹联悬挂在宗祠和民居的大门和楹柱上,反映了百姓的日常生产活动方式、生活习惯,是特定区域内历史、人文、生产、意识形态的见证,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如具有浓郁徽文化的西递村,其敬爱堂、迪吉堂、惇仁堂、瑞玉庭等到处悬挂着楹联,这些楹联阐释着西递人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理想信念。如敬爱堂正厅庭柱联:

由是路出入是门,肃肃雝雝,奕世显承无斁;

封在天骏奔在庙,跄跄济济,斯人礼义攸崇。

谆谆教诲家族子孙践行『敬爱』之准则。敬爱堂正厅楹联为:

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

帝典王谟,以钦终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

进一步告诫家族子孙。具体的准则,『慈孝友恭』『修齐平治』,这些准则是农耕文化下百姓入世、立世、处事的原则与理念。西递的这些楹联在这里与其说是一个符号,不如说更像一个镜子,见证着宗法观念下西递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续。

民居门联如何栻自撰何园联: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它紫姹红嫣,但求四序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唯愿数椽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引用秦人邵平、晋人陶潜、宋人林逋的归隐逸事,流露出对他们的倾慕,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南汇张啸山为自家撰的大门联:

自求多福;

且住为佳。

书室联:

好是懿德;

求其放心。

客厅联:

三杯对饮老兄弟;

一刺不通新达官。

正堂楹联:

居安思危,省躬克己;

实事求是,学问行知。

抱瓮居联:

负耒横经,从吾所好;

吟风弄月,与天为徒。

都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追求,这种态度和追求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

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和物化的文化精华,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宗族对社会的治理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的,宗祠文化在传统社会承担着个体启蒙、道德教化、失范惩罚、文化传承等社会教化功能,在培养集体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明清之后,少有宗祠不悬挂楹联,看乡土文化,不能不看宗祠楹联。如齐彦槐题齐宗祠联:

士恒士,农恒农,工恒工,商恒商,族少闲民,便有兴隆景象。

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门无乖气,方为孝友人家。

士农工商无闲民,勤奋踏实才是兴旺之本,传递出的是农耕时代人们尊崇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理念。梁章钜《楹联丛话》设『庙祀』二卷,廨宇一卷,其后的联话专书,都设祠庙卷。祠庙悬挂的楹联是文化的浓缩,乡土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宗祠楹联价值观的导向、引领。当然,新时代应有新时代的气息,然而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乡土文化具有地域性,楹联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楹联地域性强是因为『切』是楹联审美标准之一,『切』包括切地。当人们阅读一副联语时就像浏览一个地域的版画,倾听一个地方的故事,解读一个地方聚居人群的生命的印记,其历史、人文、繁华、沧桑悉入读者眼底心中。浓郁的乡土文化绝对是地域性的乡土文化,因此,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保护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不得不重视楹联。

猜你喜欢
宗祠楹联乡土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江澜新潮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楹联雅味
乡土分外妖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