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8-08-02 06:00冯云平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建构主义构建

冯云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校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从近年大学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存在与现实脱节、过程内化失衡、与需求断层等问题,笔者试图从建构主义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模式;构建

思想建设是社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要带领大学生开展思想建设,这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需求,实时进行探索、调整。笔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探索新观念、新模式,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主体意识,激发主体能力,最终提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实效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教育模式

(一)建构主义理论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全民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同样,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教育观念改革势在必行,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方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加快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教育学中有关建构主义的理论较多,而学生的教育万变不离其宗——学与教仍是重点。笔者主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角度,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习观视域下,建构主义研究的是人怎样去学习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的情境中,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观视域下,建构主义研究的是如何实施教学,在高校教育的情境中,就是系统性、目标性的问题。

(二)关于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也是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受教育者获取信息、思想、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教育者还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渔”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要强调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与现实的脱节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与受教育主体息息相关,是实施到受教育主体身上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非常明确——立德树人。但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上面,让我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忽视全面培养“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教育目标的内容要求首先是受社会制约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要求所决定,反映这个社会不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需求;其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日益飞速进步的科技以及全球化的信息共享等,使得原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与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上述发展的需求。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教师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根据自身对知识的需求,组建成为新的认识与知识,完成新的知识经验构建。

(二)过程内化的失衡

目前,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一个类型的教学形式,形式简单,易于教师操作。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课堂教育与实践环节,课堂教育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育、报告讲座、社会调查,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在课堂教育中,教师根据大纲、课程目标进行课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任务是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实践环节则是根据预设目标和人才培养大纲,由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此过程中,受教育群体能否把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内化、重组,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现实工作中也很难衡量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最终考核只能以分数为标准来衡量受教育者是否完成课程的学习。

(三)与需求的断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包括理论的恒常性,即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会不会自相矛盾,此处的恒常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吻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需要对以前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扬弃,而不仅仅是质疑,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适合本时代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但现实中,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而导致教育功能弱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类的认知,互联网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接受各方面的思想,有积极正面的思想,也有消极负面的思想。全球各方思潮、文化激荡,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状况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力量,能够帮助大学生识别各种思潮,让大学生甄别好坏之后再吸收。一些高校多年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抵挡不了发展浪潮的冲击,更不能满足现今大学生的需求,实现积极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生态性发展力问题的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其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要不断探索、创新,也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持续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现有条件中探索其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强自身预見性,最终实现生态发展。

三、刍议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定义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观念

个体的学习需要个体的主动性。学习主要体现为对新知识的掌握,学校作为学习场所,为学习提供了便利,为获得知识提供了途径。关于学习观,建构主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而非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学习者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同样有助于新的知识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学习的实践看,学习过程通常是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内化过程有所欠缺,知识的获得通常是通过灌输得来的,而非主动获取。

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他不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与实践参与,通过某种途径的交流与互动,使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获得成长,从而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吻合。教师如果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知识灌输者,显然已经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与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形式与方式的多样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方面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专业知识的教授差不多一样,考评形式与方式也大致相同,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似乎这样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因为对道德知识的施教,不是简单的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从“不知”到“知”再到“认可”的内化、提升、升华的过程。一些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还在依靠考试的形式,有的高校是开卷考试,有的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形式,一切还是向分数看齐,这些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基本是处于死记硬背状态,很少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剖析,对事实进行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贯穿于生活的全部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求,互动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自身展开讨论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形成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当然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关注社会热点,说真话、说实话,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做学生信任、佩服的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方式创新,需要从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切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学生自主与协作提供平台,紧扣教育目标,突破限制,成就高素质人才。

(三)建构主义理论贯穿于教育新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在研究过程中要体现一个“新”字。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教育,即学生的政治取向、思想观念等问题,学生事务无小事,要真诚地关爱学生,要集中体现我们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尊重,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建构,强调大学生在平时积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形成一定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一定的条件,教学媒体也不仅仅是用来传授专业知识的,还可以成为创设情境、开展协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帮助、引导大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使其能力伴随自身成长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建构主义理论渗透的新内容

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使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新”内容是必要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备以下特点:情境化、个体化,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对于问题的绝对性答案,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与升华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点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政治性、理想性和社会性,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终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定是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据。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认识,属于柔性的主观范畴,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教育,有助于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五)可行性刍议

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主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体为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它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为它的主导地位。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如何帮助、引导受教育者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至关重要。建构主义的发展与科学进步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实施。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建构主义构建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