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体验,营造快乐课堂

2018-08-02 17:26朱明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个位乘法规则

朱明敏

“鱼”很有营养价值,但糟糕的烹饪方式不仅会破坏其固有的营养价值,甚至还可能使其完全丧失营养、變成有害于健康的食物。烹饪鱼是如此,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规划严谨系统的数学课程,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足够的在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成年人有责任创设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好的情境能为一节课做基础铺垫,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有些情境需要从生活中来。比如,小数加减法,1.7元买什么,1.3元买什么,付款5元,应找回多少钱。但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比如,学习方程,最好的教具就是天平,天平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对帮助学生理解两边相等的关系最有效。有的课上,探究数学知识发展规律的本身,就是很好的路径。温故知新,也是很好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比如,“认识乘法”,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直接告知乘法算式“2×9”是一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9个2相加”。但后一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在课堂里,有学生会选择“2+2+……2(9)”,有学生会选择了“2+2(9)”,有学生会选择了“29”,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有学生就会选择“2·9”或者“2★9”等。静态、冰冷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绽放了绚丽的光芒。可以想见,这些看似不太科学、不够准确的“乘法”表达形式背后,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比如,观察、概括、想象、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

课堂上,教师还要从学习者的动手实践活动开始。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活动——具体到学生就是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中,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的体验。比如,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是绕不开的计算规则。在成人看来,“从个位加起”应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学生究竟会如何理解、建构这一规则呢?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24+18的笔算方法,没想到,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从十位加起。事实上,要合并两堆小棒,我们通常不也是先数数一共有多少捆,然后再将零散的小棒满十根一捆,最后得出结果的吗?面对这一状况,草率地否定这一思考显然不够理智,急于纠正更显得缺乏智慧,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去发现、去感悟。结果,正是这样一份理解和从容,不但让学生在两种不同计算规则的比较中深化了对“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计算规则丰富和确定的辩证统一,体验到了规则生成过程中丰富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把握稍纵即逝的偶发性资源非常重要。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哪些问题能够引发再思考、再讨论,哪些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非常遗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而是先把7+3=10,再把10+6=16,教师没有注意到,这其实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教师的手边溜走了。

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真正读懂学生、按照规律教学。

猜你喜欢
个位乘法规则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乘法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