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他山之玉,著我妙手文章

2018-08-02 17:26姜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警句诗书名言

姜明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捷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厚,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优秀古诗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能沉浸其中,心思口诵,含英咀华,对学生写作有极高的帮助。古诗文不仅仅会改变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读,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与陶渊明同采东篱,和龚自珍共挥吟鞭,“随风潜入夜,潤物细无声”,在精辞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下,使学生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如此妙语,入我文章,怎能不提高学生的作文品味呢?

二、纳名言警句入文

名言警句蕴涵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名言警句作为中心论点,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若把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巧妙引用名言警句,可发挥名人效应,使议论的主题得以升华,从而给读者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在议论文的关键处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优秀的议论文中,还可以发现,有许多警策之语是从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中脱胎出来的,经过写作者的推陈出新,达到了以少胜多、妙趣横生的效果。或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不失“旧瓶新酒”之妙,因而加深了议论的深度,对读者起到了感染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要注意多收集精炼明了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在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好的引用,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运用语言的机智,只要驾驭得法,就会使学生的文章大放光彩。

作文写作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能提高。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方法不妨姑且试之,或者可以让学生妙笔生花。

猜你喜欢
警句诗书名言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
退休咏怀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
腹有诗书 笔参造化——李轶的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