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8-08-03 05:16陈冰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思维发展实践活动

陈冰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各种体验,在实践中看到现象、获得感知,以丰富学习感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学习关键。

【关键词】实践活动 思维发展 思维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3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就是说,学生在经历探究知识形成的实践活动中容易获得感悟,从而领悟知识的真谛,形成数学学习技能。

一、以实践丰富学习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做到手脑并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知,得到丰富的学习表象,从而形成丰厚的学习感悟,使得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等手段,引领学生去体验、去反思,最终实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依托文本内容、学情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感悟,推进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认知的构建。

一是算一算。指导学生先测量出木条组成的长方形学具的长5厘米和宽3厘米,再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其目的是巩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为后续变长方形为平行四边形埋下伏笔。

二是猜一猜。指导学生把长方形的一个角拉一拉,观察长方形什么变了?变成了什么图形?猜一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此时,有的学生会说15平方厘米,有的说18平方厘米,也有的说12平方厘米、13平方厘米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根据什么猜想出来的呢?部分学生在实践的支撑下说道: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长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变成了相邻的一条边,但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比长方形的宽要小,所以面积一定比15平方厘米小,我认为是12平方厘米。“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该怎么办?”“验证。”“对!实践出真知,那我们就去实践中领悟这方面的知识吧!”

三是拼一拼。指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找出对应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当学生经历三个环节的实践操作后,他们的学习体验也就愈加深刻了,他们的学习积累也更加丰富了。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显得愈发生动,充盈着无尽的活力。

二、以实践打破思维定势

我们深知,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正迁移对学习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生总会把负迁移(这里指思维定势)用于新知的理解和学习上,从而导致自己的学习慢上一拍,甚至会走向学习的另一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作用于学生的新知探究之中,通过真切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知,梳理学习经历,并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比对与筛选,从而提炼出新知识的内在要义,进而克服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打破思维定势,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相关知识时,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所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这些教条的内容已形成认识定势,此外,小数性质的学习也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认知(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进一步固化,但是对于小数点的移动来说,学生就会感到非常困惑,也十分不解。因此,为了克服学生存在的思维及认知定势,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存在,知晓蕴含于移动过程中的算理,从而逐步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本质所在。

一是数字卡片游戏。首先让学生制作0~9这十张数字卡片,再做出一张小数点卡片。“请拿出1和2这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样的数?”学生利用卡纸进行组数活动,进一步巩固整数的组成方法。此时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小数点也拿来,你会有怎样的操作呢?”学生拿出小数点,进行摆弄,很轻松地摆出1.2和2.1。

二是比较试验。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拿出1、2、3、4、5和小数点六张卡片,摆一摆,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活动着,方法很多,摆出的小数个数也很多。但这些活动只能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朦胧感觉:可以摆出很多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些经验的形成看似无用,但实际上也是学生集中活动的基础。此时,教师话锋一转:“有很多小数是吧!那我们做个简单点的,小组中4个同学合作,把1、2、3、4、5摆成一列,顺序永远不变。然后,想方设法把小数点装上去,你会怎么安装?注意答案要尽可能不一样哦!”学生活动,把小数点分别放在1、2、3、4的右下角。最后教师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读一读,再深刻体会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给小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真实的实践活动,丰富的学习感知,加速了学生的学习领悟与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基本消除了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习活动变得顺畅、简洁。

三、以实践突破学习关键

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分散学习的难点,突破学习的重点。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影响,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的,他们对具体的、直观的内容更为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对此,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等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直观具体的活动,以实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构建新知。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升与毫升》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表象,形成1升的认知,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课件的展播等难以奏效,但如果让学生通过真切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积累表象、丰富感知,就能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解读,进而获得对1升的深刻认知。

一是组织学生观察。观察不同容量的容器,体会容器的容量有大小之分。二是引导学生做实验,首先设计读出容器的净含量实验,如可乐1.2升,大豆油4升,桶装水19升,橙汁2升……其次设问:我们了解了升在生活中的应用,那1.2升的可乐、1升的水又会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把学习的重点抛了出来,但与此同时,这个学习的难点也成为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拦路虎。三是提供1升的标准容器,让学生盛满水,倒入常用的纸杯中,观察1升水可以倒满几杯,体验1升与纸杯之间的联系。然后盛满水,再倒入500毫升的矿泉水瓶中,看能装满几瓶。最后再盛满水,倒入学生就餐时所用的汤碗中,看看能倒满几碗……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1升水有多少,通过纸杯、碗、纯净水瓶等幫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形成可靠的认知。

综上所述,要培养一名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学生,教师就应该让他们亲历必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切的活动中去发现,去反思,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规律、本质和联系,使得各种经验在实验中自然转化,不断升华,最终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同样,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实践操作的引领,努力培养出一个个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让学生会思考、会反思、会总结、会创新。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思维发展实践活动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