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贵州样本” 交好“绿色答卷”

2018-08-06 10:39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8年24期
关键词:贵阳贵州省贵州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贵州牢记嘱托,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定走“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发展新路。

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如山厚望,在心在肩。贵州牢记嘱托,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定走“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发展新路。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要开局之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是《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预期的收官之年。

2018年,还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功创办10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的第五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绿色思维:欠发达地区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贵州的“资本”,也是贵州的未来。

如何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以绿色崛起作答。不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小青瓦、坡屋顶、雕花窗、白粉墙,房前紫薇枝蔓茂盛,屋后竹林青翠欲滴,院墙内三角梅正艳,田地里向日葵灿烂。在贵州遵义,一个原名“荒茅田”的小村庄,现已花繁叶茂。花茂村,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向中国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

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坚持生态优先的中国,即使偏远的农村,也绝不摒弃生态,绝不丢掉乡愁。

贵州将建设生态文明、决战脱贫攻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做法,对西部地区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贵州产业发展路径的设计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

茶园面积从10年前的200多万亩到如今的700多万亩,贵州成为全国茶叶面积第一大省,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收问题,还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贵州遵义,一个原名“荒茅田”的小村庄,现已花繁叶茂。花茂村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向中国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图为花茂村的美丽风光。(贵州图片库供图)

15度以下的耕地,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蔬菜、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产业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产业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都找到了承载的空间;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高通等一大批国内外大数据领军企业落户贵州,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两山”论理念深入人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在贵州,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行,润物无声,藏富于民。

平台建设:国家级试验区的制度探索

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依靠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贵州对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始于11年前。

2007年夏,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红枫湖爆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降至劣五类。同年11月,清镇市环境保护法庭(现清镇市生态法庭)成立,“第一把火”就烧向了红枫湖上游的排放元凶——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红枫湖碧波荡漾,取水口的水质稳定在二类以上。

创设“诉前禁令”制度、“专家介入”机制、第三方监督机制……11年来,清镇市生态法庭用一个个实践,为环境保护法律完善提供了参考。

2011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贵州用法治力量引领生态文明不止于一个湖、一条河。

2014年,贵州成为继福建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6年,贵州省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先行示范,贵州率先启用考核“指挥棒”引领绿色发展,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了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和森林覆盖率、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除了在生态文明地方立法、生态环境问责等方面率先开展制度创新,贵州还对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10个国家级改革试点持续深入推进。

一系列举措,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个生动样本。

主场效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窗口”

每当夏季来临,贵阳就成为四方游客的避暑天堂。

适宜的气候得益于良好的生态。距贵阳城区东北5公里的顺海林场,群山莽莽,绿涛似海。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与60年不间断的生态保护,马尾松、白玉兰、亮叶桦、枫香树等多树种在此蓬勃生长,成为城市呼吸的“肺”。

国家园林城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拥有多张生态“名片”的贵阳不仅有生态自然,还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融入贵阳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整个贵阳城市的重要基因和密码。”贵阳市副市长钟汰甬说。

2009年,贵阳发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定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最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成就在这里呈现,全球最前沿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从这里吞吐。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肯定:“论坛对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指示“要继续办好这个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美钧介绍,今年论坛年会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四个支柱、十大板块”来展开,共有40余场正式讨论。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已从贵阳一个城市的自发行动,到诸多国家携手共进。

猜你喜欢
贵阳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