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2018-08-06 10:39王剑
当代贵州 2018年24期
关键词:军民协同体系

文_王剑

贵州按照“精核心、强协作、宽领域方针,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的融合思路,有效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构建全要素、高效益、宽领域、有市场、有规划的协同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他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军民融合是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融合,把现代化国防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有效加强国家资源统筹,进一步优化各种要素配置,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

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探索

纵观世界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主要军事强国都经历了由军民分离、以军带民,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二战后,许多国家采取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主,以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家战略,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军民共用技术的巨大发展。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下,军民融合日益成为时代潮流。

美、俄、英、日等国根据本国国情和战略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世界各国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不断打破壁垒,不断消除技术障碍,特别注重发展军民两用高端产品,投资研发军民两用关键技术,推动国防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促进民用行业优势参与国防军事建设,形成军民资源双向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创新体系的协同作用。

借鉴世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经验,有利于对我国军民两用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对军民融合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路径的探索。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阶段,具有特定的发展脉络,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全民皆兵、军民一体”;1958年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进入“军民一体化”时代;2007年,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和军队人才培养及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战略思想提出为标志,中国开始迈向“军民融合”发展新阶段。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7月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中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军民融合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与要素配置

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处理好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军队与地方三对关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要素优化配置,系统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军队战斗力。

把握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发展空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实行开放带动与“走出去”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把握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需求关系。既要实现国家战略与国家意志,又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善用政府导向功能和市场需求力量,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通过协同发力,发挥好政府引导的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找准政府与市场的契合点,实现军民融合各方参与的共赢目标。

作者(右二)在贵州航天特种车制造有限公司了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情况。(省经信委组宣处供图)

把握好军队与地方两个系统的利益关系。军民融合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军队装备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各自均有相应的利益诉求,军队需要价格合理、保障有力的精良武器,地方需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企业需要考虑生存与效益,军地协同配合必须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各尽其责。

把握好三个关系维度还要国家的统一指导,提供政策系统支持与体制创新举措,着力解决制度层面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应从基础领域、产业领域、科技领域、制度领域、教育资源等多个角度,推动技术、市场、资金、信息、人才各方面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破解现有军民融合的准入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等困境,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引入多方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提升军工资产使用效率,变“输血”为“造血”来促进创新,建立军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长效机制,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科学运行体系,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军民融合发展的地区实践与创新体系

推动形成军地协同创新格局,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发展共享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是实行军为民用、军民共用、共建共用的重要方式。从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的区域化实践来看,军民融合发展大有潜力。贵州是航空、航天、电子、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多年来认真落实国家战略,不断整合资源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三线建设”时期,上百家军工企业来到贵州艰苦创业并深深扎根,以丰硕成果创造了辉煌业绩。

“十二五”以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集聚示范区、内陆经济开放实验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陆续开展,诸多政策都涉及到了贵州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联系省情实际的同时,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贵州按照“精核心、强协作、宽领域方针,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的融合思路,强化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扶持,促进强强联合,大力培育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实施军民对接和精准服务机制,不断通过项目落地与平台建设,打造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龙头带动效应,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军民融合发展在贵州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收获。

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基础扎实,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地的基本特点。当前,我们需要加强既有全面发展又有个性发展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逐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践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技术、资金和人才,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注重需求牵引,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全面激发军民融合的创新能力,构建全要素、高效益、宽领域、有市场、有规划的协同创新体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指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要求。只有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国防力量;只有积极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才能加速技术革新的步伐;只有实行开放带动,才能有效推进资源共享;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破解政策性障碍与结构性矛盾,才能全面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自主创新。强化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势必能够形成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军民协同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京津冀协同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