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8-08-06 00:45李丽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脉冲神经中药

李丽华,唐 红

(1.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病名“消渴病痹证”,为久病消渴,气阴两虚,致燥热内结、络脉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皮肉失去气血津液濡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拘急不适等症状。这类患者可出现疼痛,感觉丧失,步态不稳定,跌倒相关损伤以及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DPN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充分利用祖国医学的优势,采用内服外治等多元化中医疗法配合西医治疗,其中中药足浴已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2]中DPN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3]中消渴痹证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0~80岁;血糖控制稳定,餐前血糖为4.0~7.0 mmol/L,餐后2 h血糖为6.0~10.0 mmol/L,近1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7.0%;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或合并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电极片过敏或对中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不耐受或中药足浴治疗不耐受者;下肢皮肤大面积溃疡、淤斑者;治疗期间采用其他治疗措施影响疗效评价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9(62.61±9.30)岁;糖尿病病程0.50~17(9.08±4.35)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2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0~80(63.46±9.70)岁;糖尿病病程0.70~18(8.98±3.46)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7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2组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治疗期间每周监测2次全天7点指血血糖,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物,确保血糖控制在餐前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在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予中药足浴治疗,方药采用糖痛外洗方加减:透骨草15 g,桂枝10 g,川椒12 g,艾叶12 g,木瓜10 g,川乌10 g,草乌10 g,生麻黄10 g,加水1 000 mL,煎汤200 mL备用。应用时取煎制好的200 mL 汤液放入控温足浴桶(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腿浴治疗器TY-27)配制成4 000 mL 混合液,加温煮沸至设定温度25~35 ℃再浸泡双下肢,每日1次,20~25 min/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治疗。选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溪等穴位,予以中频脉冲治疗仪(郑州爱博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ABE-Ⅱ型)刺激穴位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均治疗14 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3]DPN症状及体征评分及观察量表分别计算出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

1.6.2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 参照TCSS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症状、感觉功能及神经反射进行评分,判定患者的疗效。

1.6.3 神经传导速度(NCV)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测试,记录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1.6.4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各测定1次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DPN症状及体征评分及观察量表计算出症状总积分判定疗效,采取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治疗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减少70%~89%;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减少30%~69%;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甚或有所加重,减少<30%。 总有效=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TCSS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神经反射积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症状积分、感觉功能积分、总分和对照组的感觉功能积分、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的神经症状积分、感觉功能积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NCV比较 治疗前,2组腓总神经、胫神经MCV、S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腓总神经、胫神经MCV、SCV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NCV比较±s,m/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DPN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或致残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根据WHO专家预测,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人,而其中兼患有DPN的人数占55%~85%,由此可知DPN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4],临床上急需治疗的人群庞大,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西药,故多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祖国医学认为DPN乃“痹证”,是由于消渴日久、耗伤气阴、阴损及阳,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益气养阴、温经通阳、化瘀通络、宣痹止痛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糖痛外洗方中药足浴内达外散,温经散寒、通痹阻之血脉,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对于DPN凉、麻、痛、痿四大症状实有疗效[3],故糖痛外洗方被写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采用。

本研究采用中频脉冲疗法取穴治疗DPN。一方面,脉冲电磁场安全地诱导低频直流电,其可以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神经元,在超过50%的难治性足部疼痛个体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短期镇痛作用,说明脉冲电磁场可减轻神经性疼痛以及在短时间内延缓神经病变进展[5-6]。于淑芬等[7]对14只大耳纯白兔行左侧坐骨神经损伤造型术,应用低频调制中频4 000 Hz脉冲电进行2~6个月治疗后,发现脉冲电治疗可以促发损伤区修复病变的神经组织,恢复其生物电活动,从而促使神经功能得以康复。多项研究表明脉冲电磁场可通过加快微循环、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神经细胞的分化与再生、减少自由基生成等因素刺激外周神经系统再生的能力[8-9]。这为临床采用脉冲电治疗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依据。另外,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全身各部都以经络作为相互联系的通道,是脏腑和体表的联系纽带。脉冲电对穴位产生机械刺激作用,通过穴位所属经络,随气血循环到达病灶之所在。DPN病位在肌肤、筋肉、脉络,内及肝、脾、胃、肾等脏腑,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10]。本研究治疗组取穴中,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上,为补益气血,补益脾胃之要穴;三阴交同时位于脾、肾、肝三经循行之上,为足三阴经交会之所在,同时补益肝、脾、肾三脏之阴,为标本兼治之穴;太溪位于足少阴肾经循行之上,为滋阴固本之穴;阳陵泉穴位于足少阳经上,为筋之会穴。脉冲电磁场刺激上述穴位,经所属经络发挥增强脏腑功能、调和营血、补益肾气、舒筋通络等作用,从而用于治疗DPN。本研究结果提示, 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中药足浴治疗DPN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联合治疗后患者TCSS神经症状积分、感觉功能积分及总分均较单一中药足浴治疗患者下降明显,表明联合疗法能有效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发现,联合疗法能明显提高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MCV及SCV, 较单一选择中药足浴对神经功能的修复更为有益, 是临床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中频脉冲治疗方式较之于其他治疗方法更为简单、安全、有效,还具备不浪费人力、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脉冲神经中药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脉冲离散Ginzburg-Landau方程组的统计解及其极限行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神经”病友
基于Hopkinson杆的窄脉冲校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