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适应性与美声唱法中国化

2018-08-06 12:38刘猛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艺术歌曲适应性

摘要:美声唱法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它的适应性是其独有的特性,而它的这一特性影响了中国艺术歌曲和戏曲的发展。促进了美声中国化和民族艺术的国际化。

关键词:美声唱法;适应性;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成熟于18、19世纪,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Bel Canto在意大利语中意为美好的歌唱,我国声乐界普遍译为“美声唱法”(作为唱法这一概念应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即歌唱的方法;二即在方法的范畴内包含共同的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及统一的声乐教学原则等)。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00多年来通过各国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们的不懈努力,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不受语言限制的世界性的声乐艺术,适合于各国各民族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講求演唱类型的多样性:在美声唱法中,演唱的类型千姿百态,生动鲜明,在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美学原则下,各具其声乐特色。有高雅优美的抒情性演唱,适合于17世纪意大利古典咏叹调和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艺术歌曲;有轻快灵巧的装饰性演唱,适合于有着复杂而华丽的飞速音阶和花腔乐句的罗西尼、贝里尼等人的歌剧作品以及施特劳斯等人的圆舞曲等;有奔放的戏剧性演唱,适合于19世纪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等人创造的歌剧作品;有饱满、浑厚的朗诵性演唱,严肃的朗诵性声音丰满连贯,富于歌唱性。诙谐的朗诵性声音灵活、生动,适合于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轻歌剧与舒伯特等人的诙谐歌曲与叙事性歌曲作品。

一、美声唱法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具有科学和系统的发声原理和方法。之所以称其科学,因为美声唱法是合乎人体生理构造和自然状态的发声原理,并且有一套规范、完整的发声方法。美声唱法对呼吸的要求很严格,它是发声的基础,是基石。吸气要自然,不但吸的很深,而且要吸的饱满。所谓支持,就是把气吸进来要保持住,使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的对抗变成一种压力,就产生气息的密度,这个密度就是歌唱的支持。在演唱中乐句的连贯、强弱、音量的大小等等都是靠呼吸的支持来完成的。声带是人类乐器的原始震动体,就像钢琴的震动体琴箱中的琴弦、小号的震动体是号手的双唇、定音鼓的震动体是鼓面。当这些震动体的震动作用与空气,使空气产生疏密波(音波),在由它作用于人耳,我们就能听见这些音响效果了。这就是歌唱的震动。从物理学原理来看,每个乐音都有一个基音的频率。一个静止的固体或空间只要其固有频率和发音的频率(包括基音和泛音)相同或成倍数关系,就会被那个频率的音波所激动,产生同样音高的声音。人体的固体部分除声带外,都连接严密、质地柔软,不易产生共鸣,只有若干空洞的腔体内部空间可以参与共鸣。共鸣腔体产生共鸣时,振源发出的声音就会被扩大和美化,这就是歌唱的共鸣。

二、美声唱法的适应性

美声唱法具有诸多特点,其中,它的适应性是其独有的。众所周知,美声唱法适合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并且表现的均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在于发声方法极符合人体发声器官发声的原理。正因为如此,这种唱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声音的可能性,形成它的特点,宽广的音域,从ff到pp的强弱变化的幅度,丰富的音色变化,多种语言的可变性等等,这些众多的可能性都是美声唱法的适应性的根本条件。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条件,美声唱法才能适应各种类型和风格作品的演唱。运用美声唱法最常见的是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就拿西洋歌剧为例,其中就包括抒情、戏剧、花腔类型。除此之外,有美声发声基础的歌唱家也能唱好民族、通俗、音乐剧,甚至有的会有极出色和成功的表现,如莎拉·布莱曼。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音乐会上最常听到的曲目。此曲是通过四季的风景,如微云、微风、月光、海洋等等,来抒发心中的思念之情。演唱时注意中国语言的四声以及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和收韵等等,要唱出中国话的韵味。美声唱法也可以演唱中外民歌,比如山西民歌《绣荷包》和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等等。在演唱时可以继续使用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只是更加注意语言的咬字和歌曲的风格。咬字要体现出所唱语言的特点和韵味,但是不能影响呼吸管道和共鸣的通畅,这样才能做出自然而且生动的各种语言。美声唱法还可以演唱通俗歌曲,而且别具风味。

三、美声唱法的中国化

(一)中国的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自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国内的歌唱者和声乐教师对这种西洋传统的歌唱方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声乐教师教会了我们很多首经典的美声作品,曲目都是洋歌。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洋歌的洋唱法并不感兴趣,即使唱的是中国歌,大家也都因为听不清歌词而误认为唱的还是洋歌。所以很多年来,怎么唱好中文歌曲,即用欧洲传统演唱方法来演唱以汉字为载体的歌曲,怎么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影响,成了我国声乐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师,更有责任去探讨这个问题,所以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诸多的歌唱者和教育者开始重视这种西方传统唱法与中国语言特点及语言风格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传入我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首先是20世纪初,我国一批在国外有专业音乐学习经历的音乐家,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引入我国,并尝试用欧洲的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他们注重作品中调性关系、曲式结构和歌词的人文内涵的协调。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不少用古诗古曲改编的歌曲,不少作曲家都写过优秀的艺术歌曲。20世纪三十年代的《松花江上》《黄河颂》等。

(二)对京剧的影响

不同音高的音都需要用不同腔体部位的共鸣。美声唱法由于保持“圆柱体”的用气量,与之相适应的是运用混和共鸣,讲究用气的通顺、一定气量中共鸣的侧重。而且,这种共鸣位置的变化也较明显,但中国京剧程派唱法中由于汉语的特征,以使用口腔、咽腔为基础,辅以胸腔、头腔共鸣。其实,两者的区别,从国外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美声唱法中强调运用鼻腔、蝶腔等共鸣,也是为了保持“圆柱体”的音量,唱高音时所必须使用的技巧。而在京剧程派唱腔中只有立音效果时,才有这种感觉。如果,发开口字音时就不这样用了。这也是,西洋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同时也有助于京剧艺术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猛(1980--),男(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艺术歌曲适应性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