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译中的“有效沟通”?

2018-08-06 20:28姚斌
英语学习 2018年7期
关键词:口译员有效沟通张骞

姚斌

学口译的人都知道,“沟通”是口译的核心原则。更准确地讲,判断口译效果的标准应该是“有效沟通”。加上“有效”二字,是为了避免沟通过程中常出现的自以为实现“沟通”,但实际却并未达到效果的情形。

口译员的作用很像是一个go-between,他在原语信息的发出者和译语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穿梭游走,帮助语言不同、文化相异的对话双方展开顺畅的交流。为了确保双方实现有效沟通,口译员必须同时对双方负责。一方面,他要尽量忠实且简洁地传达原文里的主旨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保证译文能为听众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因此口译的工作并不轻松!

初学口译的人往往比较偏重原文,可能是受到传统“忠实观”的影响,总担心自己不能“忠实”于原文,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这样做常常导致的结果是,译文的确“忠实”了原文,但却不能为译语听众便捷地理解,原因可能是语言上佶屈聱牙,也可能是逻辑上不符合听众的接受习惯。

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在汉-英口译中,常会遇见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或典故。这时,如果译员一味追求“忠实”,而不主动对相关的背景加以增补,则会让译语听众陷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例如,在一次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论坛上,发言人讲道:“我们知道,丝绸之路呢,从2,100年前的‘张骞西行,乃至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它都具有一个和平的象征。”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给出了以下译文:We all know that since the western trips made by Zhang Qian 2,100 years ago and Zheng He 600 years ago, the Silk Road has become a symbol of peace.恰好班上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同学。问他是否听懂了译文,他摇头说,不太明白张骞与郑和跟丝绸之路有什么重要的联系。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

可以说,此句译文对原文是“忠实”的,但显然对听众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英语听众并不如中国听众那样熟悉张骞与郑和的事迹。所以译文的沟通应该说是“失敗”的!要想实现有效沟通,译员必须对张骞、郑和的背景和活动信息进行简单增补,以帮助听众迅速理解他们与“一带一路”的重要关联。考虑至此,我们给出的译文就至少应该是如此这般:2,100 years ago, the Han Dynasty sent Zhang Qian as an envoy to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 and 600 years ago, the Ming Dynasty dispatched Zheng He on maritime voyages to Southea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ast Africa. Ever since, the Silk Road has been a symbol of peace and equal exchange.

译文明确了张骞与郑和的身份及活动范围,有了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听众就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较好地理解原语想要表达的信息。

口译工作不简单,一头连着原语,一头接着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忠实”和对译语信息的“加工”是实现“有效沟通”必备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口译员有效沟通张骞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英文摘要 关键词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