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思想下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建构

2018-08-07 00:45··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 ·

内容提要 红学,是与“甲骨学”“敦煌学”鼎足而立的显学之一。《红楼梦》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或中国的“百科全书”式鸿篇巨制。关于《红楼梦》人物塑造方面的研究著述,两百多年来研究者已经说过不少,但仔细研究作品后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可以继续开掘的空间,就是:作者建构人物关系时煞费苦心,在人物姓名、性格、命运中糅合了易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运用“相生相克”“五行”理论,观照《红楼梦》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可以进一步探索《红楼梦》作者的巧妙构思。

《红楼梦》开篇就讲了一个“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寓言故事: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段文字详细叙写了《红楼梦》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情缘,也就是所谓“木石前盟”,用今天文学理论的术语讲,正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发生学”。如上述文字所述,林黛玉本是棵绛珠仙草,而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时剩下的一块石头。但这一石一草在整部《红楼梦》中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因此“还泪”的寓言故事也势必辐射到其他的人物,而各种人物命运就由此展开,体现出作品的张力。关于《红楼梦》人物塑造方面的研究著述,两百多年来研究者已经说过不少,但仔细研究作品后发现,这方面仍有可开掘的空间。这就是:作者建构人物关系时煞费苦心,在人物姓名、性格、命运中糅合了易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运用“相生相克”“五行”理论,观照《红楼梦》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可以进一步探索《红楼梦》作者的巧妙构思。《红楼梦》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学。从古至今,易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各个领域都糅合着易学的精髓。易学中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红楼梦》的许多人物设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按“五行”术语源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土曰稼穑。”后人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生则与之相反。在《红楼梦》人物姓名、养生医学和人物命运以及故事情节的设置中也有着“五行”的体现。

我们先看几个显例:《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巧姐出生,王熙凤让刘姥姥帮忙起名字,问到巧姐的生日,凤姐说日子不好,正是七月初七,而刘姥姥却说“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这个就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第六十九回,胡太医为尤二姐诊脉时说:“若论胎气,肝脉自然洪大,然木盛则生火,经水不调,亦皆因肝木所致。”同在这一回中,算命的说是属兔的冲了尤二姐,所以尤二姐才病了。第九十七回中,王熙凤提出用宝钗的金锁镇压海棠花妖的邪气。这些都可以作为《红楼梦》中利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构建人物的例证。

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与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结合起来,试图尝试去建构《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关系。

一、《红楼梦》人物关系中的“五行”属性设置

先看一下《红楼梦》几个主要人物的“五行”命理。

贾宝玉,《红楼梦》的男主人公,作品开篇,女娲曾用五色石补天,有一块石头未用,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已通灵性,便在警幻仙子赤霞宫做了神瑛侍者,后在一僧一道帮助下,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可见,对于贾宝玉而言,他含着这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而生,就隐喻着贾宝玉是土命,不管是“瑛”还是“石”,还是“玉”,都是由土炼制而成。贾宝玉在大观园中居住在怡红院,其中的“怡”,在五行中属土,怡然自得的意思。所以贾宝玉应该是“五行”中属土的。

“木石前盟”中的木,是指的林黛玉。在“木石前盟”的盟约中曾提到,林黛玉前身是神瑛侍者灌溉的那株绛珠仙草。绛珠草,是生长在荒坡野草间的草本植物,植株比较柔弱。作者用这种生命力柔弱的草来比喻林黛玉,不仅暗示她的红颜薄命,更是要突出其在“五行”中属木。黛玉姓林,双木林,这样就更加强调了她的木命,就连她自己都说过“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神相全篇》中对“木形人”是这样描述的:“棱棱形瘦骨,凛凛更修长,秀气生眉眼,便知晚景光。”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些容貌的描写,与“木形人”的特点不谋而合。另外,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里,成片的竹子自然也属草木。

薛宝钗,单看她的姓,“薛”,就暗含着与“雪”字有不解之缘,雪的颜色为白色,再看名字“钗”,就有“金”字在内,这样看来,宝钗就逃不过金命了。还有“金玉良缘”的“金”,指的就是宝钗随身携带的金锁,而且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也描述“金簪雪里埋”。在五行中,金的颜色为白,而且《红楼梦》中也有描写宝钗外貌的句子“宝钗体态丰满,肌肤白皙,宝玉有次见了好雪白的一段酥臂,也不觉动了艳慕之心”。并且,对于宝钗用来治病的“冷香丸”,也离不开“白”: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白露的露水。进一步说,宝钗和薛姨妈刚进荣国府时,住在梨香院,梨花是白色的。后来宝钗又居住在大观园里的蘅芜院,里面“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这样的朴素陈设,让人不禁想到了一种颜色“白”,这又与表示金命的“白”字又挂上了鈎。

《红楼梦》中“水命”的人物是史湘云。湘字,五行属水,云,是水汽凝结之物,有“湘江水逝楚云飞”文字可证。她博学多才,曾经还与自己的丫鬟翠缕谈论过阴阳问题,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虽然湘云自小就与黛玉一样,孤苦无依,但她没有像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日夕以泪洗面,她在人们面前总是乐观的,性格豪爽才有那“醉卧”的一幕,并且醉梦中还说“泉香而酒冽”,而酒也是“水”类。中秋时节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寒塘”自然与水相随,这句谶语也成了湘云的结局。湘云应该是水命人物。

王熙凤体现出五行中的“火”命。如同火辣辣的性格,熙,本意为太阳,五行属火,说到凤,人们会联想到凤凰、朱雀。朱就是红,“凤凰涅槃”的色彩为红色。“凤辣子”风风火火,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的火辣劲,能够“凤凰涅槃般”的燃烧自己,也燃烧着贾府里的其他人。她的衣着,更与其他姑娘的不同,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段之中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捎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衣着相貌,奢侈明丽,再看后来协理秦可卿丧事的麻利果断、雷厉风行和平时在荣国府里协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样子,如同兴儿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着,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活脱脱的一个“大爆仗”。在五行里,王熙凤在南方,至阳,夏,性热。

这样,红楼梦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对应着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

二、《红楼梦》人物“五行”里的生克关系

既然天地万物主要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于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就喜欢用“五行”学说去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生长、消亡的规律。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正是宇宙万物的出现、生长、消亡,它象征着事物的静止运动和转换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如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生木,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木→火→土→金→水

相克:金→木→土→水→火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一)黛玉与宝玉、宝钗之间的相克关系

这仿佛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的较量。对于宝黛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单一的线性的,如同他们的名字,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有“玉”,贾宝玉和薛宝钗,都有“宝”,彼此之间的相生相克、任何两者之间的组合都会对剩下的那一个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在“木石前盟”的盟约里,黛玉之前身绛珠仙草就曾说过“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就说明,此生此世,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就有着割不断的情愫,以至于在林黛玉进贾府后两人见面时,四目相对,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拉开了两人感情的帷幕。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按照癞头和尚的说法,若把身体养好了,除非不能听见哭声,可是绛珠仙草化为人形来到红尘就是为了还泪报恩,怎么可能不见哭声呢?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林黛玉不能见贾宝玉的宿命。接下来,在第一次两人见面时,就因为林妹妹没有玉而引起的贾宝玉摔玉事件,两个冤家的矛盾从此有了萌芽。在第二十九回中,两人闹了矛盾,连贾母都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虽然两人总是有矛盾,吵架拌嘴,但是也是两人不能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倾诉给对方的原因。宝黛二人吵架哭,摔玉哭,宝玉挨打也哭,只要是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总是以泪解决。这些正是土木相克的体现。不仅是这些,在一次怡红院里已经枯死的海棠又开始开花时,宝玉又丢了玉,从此疯疯癫癫,这也从侧面写了土木相克。黛玉怕荣国府里的水脏了花,便自己建花冢,用土把已经凋落的花瓣用心用土埋葬,土埋葬了花,花象征着黛玉,土便是土命的宝玉,是不是同样也是土木相克,两人的爱情终会是个悲剧?

在黛玉眼中,薛宝钗仿佛就是眼中钉,这从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来自荣国府众人嘴里的“金玉良缘”。自从这个美丽的宝姐姐来到府中,贾宝玉的心仿佛是被分走了一部分在她那,这让黛玉很难过。五行之中的金克木,《红楼梦》里的钗黛相克便开始了。宝钗的到来,使得“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的两人出现了危机感。原作中写到:“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支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从红楼众人的嘴中可以得知,贾母不止一次的夸奖宝钗的乖巧,几个丫头都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说是“妥当人”。史湘云都说有一个人是挑不出毛病的,那就是薛宝钗,袭人也夸赞宝钗大度。滴翠亭扑蝶,丫鬟小红坠儿嘴里对宝钗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整个荣国府,从上到下,从主子到奴才,没有人说宝钗的不好的。反而,在长时间的相处下,让更多的人把林黛玉与宝钗相比,更显示出黛玉的小心眼,这让黛玉在荣国府的地位与日俱下。不管是在黛玉的日常生活上与以前大不一样,而且在宝黛情感上带来了巨大冲击。外人对她的评价是次要的,最扎心的便是“金玉良缘”之说,这个在荣国府就如同尽人皆知的事情,在众人眼里,宝钗就是名副其实的宝二奶奶。在从小就孤苦无依的黛玉旁边,宝钗还时不时的在薛姨妈跟前撒娇,黛玉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感觉是欺负她这没娘的,故意刺她的眼,又让黛玉伤心了一回。在宝钗进府之初,就对宝玉的玉和宝钗的金锁做了特殊的处理,宝玉上的字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上的文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就连宝玉自己都说,仿佛是一对。玉石是宝玉出生时衔着而来,宝钗的金锁呢,莺儿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必须錾在金器上……”林黛玉对宝钗的玉特别敏感,每次与宝玉吵架,都会提及所谓的“金玉良缘”,如第十九回:“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后来元妃从宫里赐东西,单单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这让宝玉吃惊,更让黛玉伤心,而喜不形于色的只有宝钗,也许在她心里早就自己肯定了“金玉良缘”这种说法了。在大家谈论金麒麟的时候,宝钗说史湘云也有一个,而黛玉就很明显地表现出她的醋意,说唯独薛宝钗在这种什么金什么玉上下功夫。最明显的就是第二十八回:“我没这么大福气禁受,比不得什么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我不过是个草木人罢了。”金克木,土生金,在九十六回中,贾母让人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娶一个金命的人来帮持他,冲冲喜,而且薛姨妈也曾说,有个和尚说宝丫头的金锁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也许能通过宝钗的金锁把玉招出来。最后的金克木,在宝玉宝钗成婚的同时,黛玉撒手人寰,象征着三人相生相克的终结。

(二)黛玉王熙凤、湘云之间的相生关系

黛玉与宝玉、宝钗三人之间,总是相克的,那么,在整个贾府中,有没有人和黛玉是相生的关系呢?在上面提及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几个人物中,王熙凤对应的火命,是与黛玉的木命是相生的,即木生火,也就是说王熙凤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其实,在王熙凤眼中,她是特别喜欢林黛玉的,同样,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有体现,看王熙凤对黛玉的评价:“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后来,得知黛玉身体虚弱,还问吃什么药,从一开始她就表现出对黛玉的怜悯和喜爱,这在宝钗进贾府时是没有体现的。王熙凤对黛玉的语言、称呼和行为都表现出亲密感。所以排除后四十回续作王熙凤在宝玉婚事上的掉包计,按照原作者的本意来说,王熙凤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样的玩笑话,正是两人关系融洽的体现,是火木相生的原因。在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对黛玉和宝钗的称呼是这样的:林丫头和宝姑娘。“丫头”一词仿佛显得更亲密自然,而“姑娘”一词仿佛是有些疏远和礼貌化了。第三十回,宝黛吵架,老太太却是选择让王熙凤去劝和,她却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拉着黛玉去老太太那,还自己打趣自己说:“有我服侍你呢。”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见黛玉身体不好,忙按着她不让她动身,嘘寒问暖的关心,不让黛玉受到刺激和惊吓,从小事到大事,从微观到宏观,都彰显了王熙凤对黛玉的喜爱,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很好地体现了两人五行属性之间的相生关系。

再来看一下黛玉和水命的史湘云之间的关系。湘云很小的时候就在贾府中住过,从她与袭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黛玉和宝钗都不曾入住贾府。黛玉进贾府后,湘云第二次进贾府,第二十一回写“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这个“仍”字很巧妙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二十二回中薛宝钗过生日看戏,贾母特别喜欢一个戏子,王熙凤说这个戏子很像一个人,而大舌头的湘云说了出来是林黛玉,惹得黛玉生气,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湘云和黛玉两人之间的矛盾体现,其实恰恰相反,正是两个人关系亲密不避讳的表现,其他人都害怕黛玉生气,只有湘云敢说出来,这不正是两人互相打趣、亲密无间的侧面烘托吗?中秋月夜,林黛玉触景生情,熬不住伤感,而陪伴她、安慰她的,正是湘云。两人在凹晶馆联诗到深夜,后一起到潇湘馆休息。两人的联诗不仅成了命运的谶语,还能看出她们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许这是她们水木相生的宿命,也许是她们相同的身世遭遇,从小失去最亲近的人,孤苦无依,两人又都是真性情的人,虽然一个大大咧咧,一个含蓄谨慎,但都是不会拐弯抹角的性子,这样的性格也能把她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人惺惺相惜。

三、人物关系相生相克的矛盾体

(一)土金相生、金玉良缘之终身误

土生金,是金玉良缘的最好解释。在众人看来,金玉良缘是最好的结果,在贾府这样一个仓廪府库中,对于宝玉这样一个众星捧月的公子哥来说,最完美的人生道路就是考科举,走仕途,再就是与一位贤惠而又识大体的女子结为好姻缘,光宗耀祖、振兴贾府。

有着俊朗的外表,豪爽洒脱的性格,富足的家庭条件,再加上才华横溢,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男子必定是让人羡慕的,但是这种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却不是贾宝玉所想要的。如同四十七回中,贾宝玉与柳湘莲的对话,吐露他自己的无奈:“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说有钱,又不能由我使。”这就是贾宝玉无奈身世的体现。有时候一不见宝玉的踪影,整个荣国府上下都会闹翻天。对于他的衣食起居,都会有人服侍,看一下她身边的丫鬟,不仅长得俊俏,而且还贴心周到,在数量上也是别人达不到的。宝玉从小就与林妹妹耳鬓厮磨,志趣相投,虽然平时有些吵嘴与磕磕绊绊,但是两人的心总是想着对方。自从宝钗进了荣国府,本来亲友团聚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这却给宝黛爱情带来了危机,“金玉良缘”的愿望一是来自王夫人的意思,在王夫人眼中,这个儿媳妇,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非宝钗这样内外兼修的贤内助莫属,不仅是因为宝钗是自己的外甥女,人品好,大气而且举止娴雅,更是因为她有着比林黛玉健康的身体。二是来自元妃,元妃是王夫人的女儿,贾宝玉的胞姐,王夫人的想法与元妃一致,母女同心。三是来自癞头和尚的“预言”,金要有玉来配才行。

其实仔细揣摩,我们便会得知,“金玉良缘”似乎应该是世俗生活中一般人认可的最完美结局,因为毕竟宝钗也是爱着宝玉的,当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宝钗为他哭红了眼睛,可见也是对宝玉遭遇的心疼。作者描绘他俩人,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一个“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多方,容貌丰美”。即使从外貌上看也是非常般配的一对,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俩的“三观”却很不同。对于宝玉来说,他追求的是自由解脱,他不爱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这样的东西,可家长却给了他这样的任务,而偏偏土生金的宝钗又净说那样的“混账话”,宝玉在生活中无法摆脱来自家庭内部的安排,到后来丢了玉,疯癫痴傻状态下没有分辨的能力,才最终与宝钗喜结良缘。对于宝钗来说,她从小就是顺着家长的意思来,封建伦理思想根深蒂固,深知家长的内心,会讨长辈的欢心,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后选择了“金玉良缘”,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终身误。

(二)土木相克、木石前盟之枉凝眉

曾为一株草时,林黛玉就发誓以泪还债,最终成为人形,与宝玉相识,本来两人可以情投意合,“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是宝玉对黛玉的海誓山盟。“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两个人的盟约是一段奇缘,尽管有火命的王熙凤在中间撮合过。火命的王熙凤,与土命的宝玉和木命的黛玉是相生的。对于宝玉来说,他与王熙凤就如同姐弟之情,王熙凤与贾宝玉完全是一种血肉亲情,他乐于为宝玉着想,完成一个姐姐爱护弟弟的责任。而对林黛玉,王熙凤本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怜悯,是“木石前盟”的忠实维护者和支持者。可是宝黛两个人总是互相猜疑,无法很好的倾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虽然两人有着共同的追求,虽然林妹妹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虽然宝玉没有和她生分,但是宝钗的到来把所有的一切都打乱了,因为金克木的宿命原因,最终知道宝玉和宝钗成亲后,焚稿断痴情,她为了所谓的木石前盟呕心沥血,但是最终也没有躲过土木相克的宿命,她那内心张扬的极具热烈的对生命的激情被熄灭了。只能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相生相克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不管是“枉凝眉”,还是“终身误”,最终都是归了五行里的相生相克。就如同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黛玉去看望宝钗,正赶上宝玉在那,随口就说:“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的“不巧”,正是土木相克的悲剧。

《红楼梦》里中国“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的应用,成功的演绎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情节建构。通过这样的建构,可以起到一种“障眼法”,比较隐蔽地让作者更自由、更深刻地表现《红楼梦》这部划时代作品的主题思想。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看起来就是金、玉、木三者的纠纷。在一般世俗人眼里,根本不会去考虑也不屑于虚无飘渺的所谓“还泪故事”,只知道金与玉才是绝配,而对于木来说,它与玉和金仿佛不是一个地位阶层的,这就似乎在告诉人们,世俗婚姻中,门第等级是何等的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门当户对”,利益关系永远排在第一位,没有考虑现实中宝黛爱情是多么刻骨铭心,更不会去考虑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而仅仅是考虑到只有金与玉的组合才能真正达到理想中的光宗耀祖,走一条科举之路,完成一个贵族家庭该完成的任务。作者用这样的隐喻模式表现了他对现实利益关系的无情讽刺。

在《红楼梦》里,有两个并不重要的人物,一个是焦大,一个是芳官。看似与整部小说没多大关系的两个人,却有着重要的线索作用。焦大是宁国府的老仆,从小跟宁国公出过几次兵,从死人堆里把主子背了回来,没有饭吃,也饿着肚子偷东西给主子吃,没有水喝,自己喝马尿,把得来的半碗水给主子喝。就为此功劳,宁府的主子们才对他刮目相看。但是当焦大对宁府的奢靡生活直言不讳时,却被宁府的小厮们用土和马粪填了一嘴。这样的一个忠诚的焦大,最终也没能摆脱的奴隶的命运。

庚辰本《石头记》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的一段叙述:

芳官说:“……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都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宝玉听了,喜出望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被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耶律雄奴。……”

接着又有作者的补叙:

究竟贾府二宅皆有先人当年所获之囚赐为奴隶,只不过令其饲养马匹,皆不堪大用。

这段文字暴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在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曹雪芹的祖先,也就是世袭明沈阳中卫指挥使的曹锡远和儿子曹振彦被俘,后来于清天聪八年前归属多尔衮,全家成为这位正白旗主的包衣,开始世代奴仆的生活。土番家奴“不堪重用,令其饲养马匹”。在康熙三十六年,曹雪芹的二叔高祖曹尔正,就曾三次跟随康熙帝掌管过马匹,就如同《西游记》里的弼马温,很小的芝麻官一样,也是对曹氏家族的一种讽刺。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传》也曾记载过曹雪芹小时候住过马厩。而且也有资料显示,曹寅也曾在养鹰狗处当差。这样的家族历史对曹雪芹来说,是一种惨痛的记忆。

在《红楼梦》开篇设计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中,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作为贾家最有权力、最有地位的人,也就是象征着皇权的元妃直接赐婚于宝玉宝钗,但是在端午节赐礼中对宝黛所赐物品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她是“金玉良缘”的支持者,这样才会让贾府的人出于对皇权的尊崇而加速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些文字与著作开头的顽石“无才可去补苍天”相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皇权下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深恶痛疾!在宝黛爱情悲剧中,贾府内部的主张和宝钗对婚姻态度所持的“父母之命”很明显的就是封建伦理制度的体现。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预言”,则象征着封建迷信色彩。作者把这些融入一起去描绘,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社会的嘲讽、批判。

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中,林黛玉受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影响,由于金克木,木克土,最后演绎了一场悲剧,说的通俗些,就是林黛玉的生不逢时,来自各方面的挤压和排挤,就是因为她的克与被克。再看一下曹雪芹,生长在伦理制度、礼法森严的清王朝,来自多方的压力和排挤,被抄家后也无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难道不是他生不逢时、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克的原因吗?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吸收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的精髓,深刻而又感人地为我们呈现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的寓言故事,描绘了理想中的乌托邦。他用“五行”这种相生相克思想隐蔽地倾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应该是我们读“满纸荒唐言”式的《红楼梦》的一个角度。

注释

①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引《红楼梦》文,均据该版本,不另注。

② 关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本文主要参考了艾兰等《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本文主要参考了周汝昌《曹雪芹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猜你喜欢
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未完的前尘烟雨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由黛玉与宝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