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科技融合到数字文化中国:路径和机理

2018-08-07 08:40罗小艺王青
出版广角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

罗小艺 王青

【摘 要】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对文化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决定了其对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在探讨数字文化中国主要构成和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科技融合影响数字文化中国的路径和机理,提出数字文化中国主要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两大部分构成,其动力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文化科技融合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加快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个体创新能力,增加文化生产领域从业人口,来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进而助力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

【关 键 词】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文化中国;路径;文化创新

【作者单位】罗小艺,深圳大学国家创新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王青,深圳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0.001

数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重要机遇。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而数字化技术既为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新兴文化业态的孕育生发提供了可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了《关于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中国的建议》,提出建设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在数字技术高速迭代和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如何打造数字文化中国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已有的数字文化相关研究多从数字文化产业层面探讨如何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鲜有从宏观层面探讨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

同时,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之后,随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这一话题不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了产业界的响应。可以说,文化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分析数字文化生产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分析数字文化中国主要构成和动力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分析文化科技融合这一趋势对打造数字文化中国的影响。

一、数字文化中国

当前,数字技术、数字媒介广泛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数字化存在”(Digital Being)成为当代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维度[1]。数字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体系和构成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其中,数字文化生产是数字文化中国的基础。基于数字文化生产的目的和特点的不同,我们将数字文化中国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以公共服务职能出发,满足公共数字文化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差异化数字文化需求的“数字文化产业”。

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数字化存在的背景下,以数字化为依托的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组织支撑体系、要素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核是一系列具有公共特性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及其供给体系。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更为明确地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基本内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2]。

公共数字文化在内涵上可以理解为数字化的公共文化,其实现手段是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公共文化尤指具有公共性的文化,对公共文化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此外,公共文化“在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特征”[3]。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4]。在现实生活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常常是依托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借助视听读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公民参与的、具有共享性的文化,不以营利为目的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培养和提升公民的公共观念和文化理念。2002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的一个例子。该工程旨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发展。

在数字化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和消费升级的拉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样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处于起步阶段。山东菏泽市图书馆与山东有线菏泽分公司联合开发了菏泽市电视图书馆项目,利用山东有线在菏泽地区的广电网络线路优势,为图书馆打造7×24小时的宣传平台,菏泽市图书馆馆藏的电子图书、视频资源、图书馆馆情动态、社会活动等可在广电网络线路实时发布。通过该项目,菏泽市居民通过电视即可访问菏泽市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2.数字文化产业

数字文化产业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合文化内容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新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文化产业”概念,并且提到应“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国家随后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以及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部署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既是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继承,也是现阶段数字化技术进步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数字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和发展。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数字创意产业包括网络游戏、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等。该产业以数字为载体,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化为发展动力。2001年,以东京大学研究所的学生为核心的一批专业人士成立了艺术团体teamLab,这个团体旨在通过共同创作的行为去融合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依靠专业而强大的技术支持,如独自开发Interactive 4D Vision(互动式4D投影)技术,teamLab创作了大量充满科技感的新媒体互动作品。如2017年在佩斯北京展示的《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观众置身于虚拟花海之中,其一举一动——无论是近距离的凝视、伸手触摸还是踩踏花朵——都会影响花绽放乃至枯萎凋谢[6];又如2017年teamLab在深圳欢乐海岸展示的互动装置《漫步在水晶宇宙中》(Wander Through the Crystal Universe),这件作品将许多LED灯立体地设置在空间之内,观众进入空间之后,空间里的光线始终以观者为中心进行变化,表现宇宙空间里光的动态[7]。数字化技术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能从物质和艺术的界限中解放艺术,还扩展了观众的虚拟审美空间,更新了人们对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认知。不仅是艺术展出,数字技术还对影视、动漫、游戏、出版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创造、传播方式、價值构成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

作为数字文化中国的基础,数字文化生产的三个要素是文化资源、技术和人才。其中,文化资源是数字文化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人才是数字文化生产的从事者,而技术决定了数字文化生产活动的效率。这三个要素的丰富和发展促进数字文化生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人才培育可以通过提升数字文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数字文化中国的建立提供动力。

1.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文化是数字文化中国的核心。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文化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创造、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包含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开发,也包含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开发和再创造是构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数字文化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扩大文化创意资源的来源,是国家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文化资源不断地开发和创新,才能使文化资源永葆活力。故宫近年来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秉承“把实体的故宫博物院或者实体的紫禁城搬到互联网上,通过社区的形式把所有关注故宫的人集合到一起”的理念,使“数字故宫社区”的概念得以形成。数字故宫社区的基本架构分八个方面,分别是社交广场、文化展示、资讯传播、参观展览、学术交流、公众教育、休闲娱乐和电子商务,涵盖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AR/VR文物展示,APP应用,网上虚拟展览,故宫图书馆,故宫视听馆,故宫旗舰店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将故宫的各种信息互联互通起来,使故宫文化以活态、流动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8]。

2.技术进步

技术既是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的手段,也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效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认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来源是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决定了产业的效率和规模,相应地,也推动了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电影产业即是技术应用的典范。最初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之后电影从业者从未停止对技术的探索:从最初的黑白默片到1927年《爵士歌王》为电影推开了声音的大门,1935年故事片《名利场》使彩色电影大行其道,2010年《阿凡达》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3D电影的热潮,而今电影人试图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电影制作当中,为观众提供一种多源信息交互式的全新视觉体验。百年电影史不仅是电影产业的历史,也是对科技应用的书写,还是对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记录。数字文化生产将以数字化的技术为基础,持续革新技术,不断地拓展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认知。

3.人才培育

文化生产与一般商品生产的差别是文化生产更多地依赖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而人是创造力的载体。可以说,人既是文化生产的主体,也是文化产出的消费者。个人的文化消费经验、认知和观念均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其创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当数字化社会往纵深方向发展,物质消费产品的界限将会逐渐模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进入他们精神认知领域或情感互动之境的高情感性产品,此时个人的创造力将会在此全面体现。“印象”系列(如印象·刘三姐、印象·国乐)和“又见”系列(如又见平遥)的导演王潮歌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她和搭档樊跃、梅帅元等人合作推出了真山真水的演出,这在演艺界是创举。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看过《印象·刘三姐》之后评价“这是全世界都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根据上海社科院花建教授团队的调研,曾有外国游客在听到《印象·刘三姐》里老水牛“哞”的叫声后感动地哭了,该外国游客认为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力量。王潮歌的团队以其充沛的感情力量和无限的创造力打造了一台又一台能被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欣赏的演出,由此可见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数字文化中国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三、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作用

文化科技融合的相关研究已经很丰富。已有研究既从学理上探讨了融合的内涵、动力、机制和路径,也结合现实阐释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注意事项及政策建议。文化科技融合在要素层面上涉及技术与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在产品层面上涉及文化科技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在价值层面上涉及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和重塑[9],在制度层面上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益再分配。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和科技要素的创新,加快了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的融合。可以说,文化科技融合作为现阶段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其影响是丰富且显著的。

1.文化影响技术创新

文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的环境、主体、知识扩散的效率和广度等来影响技术创新的规模和频率。文化既可以指“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0],也可以指“某一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整套独特的精神、物质、智力和情感特征,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聚居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11]。总的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根植于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不会轻易被改变的价值、信仰、偏好、生活方式等。狭义的文化指“与人类生活中的智力、道德和艺术方面有关的人类活动与活动成果”[12],如“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中文化的用法。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义上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技术创新发生的频率和广度既受到创新主体观念和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对创新的认知、技术扩散和知识共享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受到文化的影响。个体如果处在一个重视创新的文化环境中,会有更大的意愿进行技术创新。这一点可以从科技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中得到佐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社会文化可以促进更大范围的技术扩散和创新。同时,文化广泛存在于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且不能轻易被改变,那么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是广泛且长效的。

2.科技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驱动文化创新

新技术不仅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丰富文化内容的表达形式,而且加快文化、创意的交流和传播,扩大地方文化生产的创意来源,驱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再开发,而科技既为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流通、再创作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创意要素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对传统文化IP进行系列开发的例子就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是对《西游记》《三国演义》两部文学名著的一系列开发。以《西游记》故事为背景的影视剧、游戏、漫画作品形式多样、名目繁多。随着特效技术和影音技术的进步,影视剧可以更好地呈现原故事中的魔幻色彩,带给观众更震撼丰富的观影体验。同时,数字拷贝、加密、图形处理技术使得文化内容得以快速的传播,如好莱坞电影可以全球同步上映。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数字美术馆的建立成为可能,参观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领略世界知名美术馆的风采。

同时,科技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文化生产和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13]。科技进步是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一部分人可以不用从事手工劳动,而是创造具有符号性或者美学特性的物品并通过交换获得生存物品,从而得以生存。现阶段,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规模生产,解放了大量的人口资源,这部分人口资源可以投身到文化生产和创新中。在文化的生产创新中,创意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而人是创意的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多的人从事文化生产必然利于文化的创新。这一点可以从经济发达的国家通常文化较为繁荣这一现象得到佐证。

四、文化科技融合助力数字文化中国构建

文化科技融合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文化发展,提升个体创新能力和增加文化生产领域从业人口,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文化和科技融合既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再创造,又推动技术的创新。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影响:文化影响科技创新的广度和频度,科技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使得文化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更高效。同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涉及文化资源和技术要素的结合。文化科技融合既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应用于文化产业所导致的创造性破坏,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14]。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带来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拉动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加快了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的速度,为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和创新提供了便利。

文化科技融合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为文化生产领域提供更多的人口资源。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带来更丰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和体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可使更多的个体得以从事数字文化生产活动。可以说,文化科技融合一方面提高个体的文化创造力,优化文化生产的主体;另一方面扩大文化生产人口资源,丰富数字文化生产的主体。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是数字文化中国的主要动力。因此,文化科技融合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

文化科技融合助力打造数字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國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构成,前者提供具有公共特性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后者主要按市场运行规则提供私有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公有和私有部门的发展同时受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三大动力的影响。其中,文化创意资源和相关技术是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投入,是数字文化生产作用的对象。技术决定了数字文化生产的效率,人则是生产的主体。经前文论证,文化科技融合可系统地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科技融合通过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三大动力,同时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从而助力打造数字文化中国。

参考文献

[1]单小曦. 从后现代主义到“数字现代主义”——新媒介文学文化逻辑问题研究反思与新探[J]. 浙江社会科学,2016(6):120-128.

[2]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11-11-15)[2018-04-22]. http://www. mof. gov. 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9_614350. htm.

[3]万林艳. 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8-103.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EB/OL]. (2014-12-09)[2018-04-17]. http://www. cctb. net/llyj/xswtyj/llsd/201412/t20141210_315791. htm.

[5]胡鹏林,刘德道. 新时代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N]. 经济日报,2018-02-11.

[6]卢展. teamLab中国首展亮相佩斯北京[J]. 艺术市场, 2017(11):144.

[7]陈颖. teamLab,新时代影像[J]. 艺术与设计, 2016(8):96-101.

[8]冯乃恩.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1):108-123.

[9]田蕾. 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分析[J]. 新闻界,2013(13):61-65.

[10]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大会,2001.

[12]戴维·思罗斯比. 经济学与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4.

[13]耿爱英,孙庆霞,李传实. 论现代科技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4(6):118-123.

[14] 尹宏. 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4):50-5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