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治理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研究

2018-08-09 03:45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相关者机理契约

王 琦

(西南政法大学 商学院,重庆 401120)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股东至上”观念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关注。但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所引发的诸如商业道德、产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存在什么样的作用机理,这对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截至目前,已有文献大多从制度、经济和道德等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2][3],然而,大多数文献却忽略了利益相关者治理这一因素。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会受到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其作用机理是怎样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利益相关者治理背景下,深刻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过程,揭示其中的复杂机理,这对于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问题,提升企业价值,丰富相关理论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视角,从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逻辑起点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原性质,解析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并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利益相关者

从利益相关者本质来看,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利益相关者会与企业产生相互影响作用。企业需要利益相关者向其提供资源,而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产生利益诉求,因此,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会互相影响。

第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契约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的基础,其明确了双方的行为方式、相关权利和义务。这样,利益相关者会以契约方式向企业投入资本,而企业会以履行契约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契约是联结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重要纽带。

第三,利益相关者要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本。专用性资本具有异质性、稀缺性以及较高的边际产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会使得专用性资本不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而且还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因此,专用性资本投入就成为利益相关者判断的重要标准,也是利益相关者权力配置的基础。

第四,利益相关者会承担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利益相关者所投入资源的价值变化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以企业为载体,其必然会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利益相关者会具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其自然而然就会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形成共同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依据以上描述,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和供应商符合利益相关者概念特征,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和供应商是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构成。

(二)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果,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由此可以看出,该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其不仅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象[5],而且还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6][7]。与此同时,契约理论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契约关系[8]。这些契约规定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样,利益相关者就会通过契约方式在企业价值创造基础上向企业提出利益要求。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所提出的利益要求就成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9]。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指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契约责任,并通过履行契约方式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契约性。Donaldson和Dunfee(1995)研究认为,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根源,其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地联系起来[10]。因此,为了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认可,企业要以履行各种契约方式来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满足其利益要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具体化,也为分配价值创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不完全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需要耗费资源的,然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其必然会调整和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同时,根据契约理论,企业必须要按照各种契约约定来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契约主要分为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11]。但是,显性契约的不完全性特征和隐性契约的非强制性特征,会降低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企业不良行为的产生。因此,企业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成本性和价值创造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对企业价值创造进行分配,这会降低企业价值,增加企业成本。然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因此,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获取利益相关者更多的认可和支持,这样会促使利益相关者提高其投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可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双重性,既能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创造企业价值。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层次性。具体而言,在关注哪类利益相关者方面,由于企业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这样,企业需要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对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优先关注那些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说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哪类利益要求方面,企业会优先满足利益相关者最为重视的那些利益要求。综上所述,企业要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层次性满足。

三、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逻辑起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长期以来,企业经营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本,而物质资本所有权是企业权力的唯一来源。这样,物质资本提供者股东便会享有企业全部权益,成为唯一的企业治理主体。因此,企业就必须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股权结构的日趋分散,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其他资本重要性的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不再仅仅是股东所投入的物质资本,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投入的资本,例如,员工所投入的人力资本、政府所投入的公共资本等等,这样会大大降低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这时,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再集中于股东,而是分配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股东的支持,而是需要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会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而专用性资源会赋予利益相关者影响或控制企业行为的权力,这时,利益相关者就会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然而,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形成共同治理模式,是有一定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会向企业提供其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其必然要获取企业所创造价值中的一部分,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可见,要想让那些有能力的利益相关者有意愿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就必须使利益相关者可得的价值回报与其资源投入相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因此,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可以看出,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投入回报和规避投入风险,利益相关者必然会依据其在企业中的权力和地位,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工作,保护各自的利益,从而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中。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逻辑起点。

四、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原性质:资源交易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具有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企业必须要有资源投入创造出价值,这就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是要在价值创造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形成来源于资源投入。因此,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特征与其形成前提条件之间建立联系并对它们进行拓展,才能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原性质。

具体来看,企业的使命是创造价值,然而,企业价值创造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以各种资源为基础,可以说,企业价值创造是一个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而这些资源正是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向企业投入的,也就是说,企业价值是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因此,为了获取利益相关者更多的认可和参与,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企业会以其所创造出的企业价值为基础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分配,这就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见图1)。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易过程,其中,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会向企业提供资源作为交易投入,而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会向利益相关者分配价值创造(资源增值部分)作为交易回报。与此同时,根据契约理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以契约方式来约定的。这样,契约实际上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双方在资源交易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契约是维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资源交易的基础。因此,在价值创造导向下,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本质上是以有效履行契约为目标的资源投入与资源分配的过程。其中,资源投入是创造价值的基础,资源分配是创造价值的现实表现。资源投入和资源分配两者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整个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的终极结果是有效履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各种契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图1: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图

由图1进一步来看,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创造价值所需资源的提供者,是价值创造的起点。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价值分配,是价值创造的最终结果。这样,在价值创造导向下,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取更多的投入资源回报会通过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来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因此,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交易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也可以说是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果。可见,向企业投入的资源赋予了利益相关者重要的权力,使其能够影响或者控制企业行为。这样,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利益会相互促进和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

为了进一步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源性质,本文将假设企业只存在两类利益相关者,即S1和S2,其会向企业投入两种资源,分别为R1和R2,构造出企业创造价值函数,如式(1)所示,其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12]。

(1)

企业实行价值分配制度,即利益相关者在获取固定报酬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分享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假设这两类利益相关者的固定报酬分别为r1和r2,企业价值分配比例分别为β和1-β。这样,对于利益相关者S1来说,其利益最大化为:

(2)

对于利益相关者S2,其利益最大化为:

(3)

对于企业整体而言,其价值为:

(4)

为了求解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对式(2)和式(3)分别进行R1和R2求导,得到:

(5)

(6)

求得纳什均衡解为:

(7)

(8)

对式(7)和(8)分别进行β求导,得到:

α(1+α)/2(1-α)(1-α)/2β(1+α)/2(1-β)(1-α)/2

[1(1+α)/2β-(1-α)/2(1-β)]=0

(9)

αα/2(1-α)(2-α)/2β(α/2(1-β)(2-α)/2

[α/2β-(2-α)/2(1-β)]=0

(10)

这样,将式(9)和式(10)代入(4)中,令r1=r2=0,对β求导,即可求得最大化β*,得:

∂U/∂β=(1/2+α/4-α2/4)α2α(1-α)2-2α

[(2α+1)β2α(1-β)-(3-2α)β(2α+1)(1-β)2-2α]=0

(11)

由式(11)最大化条件可以求出:

β*=(2α+1)/4

(12)

由式(12)可知,β与α存在着正向的线性关系。由于0≤α≤1,则有1/4≤β≤3/4。这样,进一步表明,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资源投入的贡献程度α与价值创造分配率β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源的贡献程度α越高,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分配率β也越高,因此,其享有企业社会责任也就越高。

因此,我们得出:利益相关者所投入的资源对企业的贡献越大,企业满足其利益要求程度也就越高。这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资源投入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配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这充分证明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中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资源交易关系,其进一步表明利益相关者会利用其拥有资源对企业社会责任施加影响,有力地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果,这些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原性质。

五、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复合型协调机理

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合型协调机理。由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逻辑起点及本原性质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利益相关者治理下形成的。而利益相关者之所以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关键在于其会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源,而这些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因此,本文将从资源投入视角探析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整体机理。

(一)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理

股东通过向企业提供重要的物质资本,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承担了相应的企业经营风险。可见,股东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重合,这样,股东十分关注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股东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会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研发行为、投资决策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真正决策者,其会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经营行为会充分体现出股东个人价值取向,如果股东能够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性特征,或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其会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债权人是债务资金的提供者,由于其投入资本的价值变化和风险与企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债权人非常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然而,债权人并不具备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权力和能力,其为了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常常会通过市场和法律途径来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决策,从而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会通过提高贷款规模、设置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率以及改变贷款条件等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施加间接影响。

员工会利用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其主要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员工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员工会主导和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其会根据个人偏好和利益需求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决策。可见,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决策者和实施者。

消费者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和载体,由上文分析可知,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要创造出价值。也就是说,能够创造出较高价值的企业才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利益保障。可见,价值创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而企业价值的创造往往是通过消费者行为来实现。消费者会购买、推荐和高度评价那些具有较好形象的企业产品或服务,而会抵制履行较差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或者服务。这样,消费者就自然会通过货币选票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从而带来市场压力。综上分析,消费者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重要的经济作用。

政府是国家政策以及制度环境的制定者,其代表社会公众利益。这样,政府常常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政府会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同时,政府会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积极激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会发挥约束和惩戒作用。政府会采取法制惩治和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来约束和惩戒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8],增加其运营成本,降低其竞争力,有效地遏制企业不良行为。

供应商是企业的原材料和相应服务提供者,这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创造。供应商最为关注的是企业所提供的购买价格和及时偿还货款,这往往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供应商与企业是利益的共同体,其会通过提高原材料的价格、延迟交货或者取消对企业赊销等途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增加其对企业的控制能力、谈判能力和权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决策。

(二)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合型合作协调机理

企业社会责任仅仅依靠某一利益相关者的力量是难以形成的,而是需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治理,那么其如何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呢?这时,本文将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机理、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机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益分配机理,构建出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合型合作协调机理,从而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

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信任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首先,利益相关者必须要有共同价值观。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会向企业进行专用性投入,而利益相关者所投入资源的价值取决于企业经营发展。因此,利益相关者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企业的长期发展正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这时,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利益相关者才会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到企业治理中,从而有效地形成共同治理模式。可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利益是最基本的信任基础。其次,利益相关者必须要有基本道德标准。利益相关者除了追求个人利益之外,还要以最基本道德标准为行为准则,这样能取得彼此的相互信任。最后,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沟通交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能力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但并不能保证利益相关者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过程中达到共识。这时,需要一个利益相关者交流机制,使得彼此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增进相互信任。

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是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重要途径。各利益相关者会具有异质性的作用和功能,这些作用会具有各自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为了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利益相关者就要克服各自的劣势,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各自作用功能进行有效组合,这样,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治理模式就自然形成。可见,利益相关者要认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有效合作治理模式达到优势互补的状态。

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益分配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利益相关者会向企业提供资源,因此,企业必然要对其进行有效利益分配,从而促使其继续投入资源。只有这样,利益相关者才会积极采用最为合适的方式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决策。然而,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会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这势必会导致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和矛盾性。这时,利益相关者需要依据其权力和地位平衡利益关系,使之达到共同治理状态。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是需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其结果就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合作。

由此看来,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机理、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机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益分配机理相互嵌入并共同作用,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合型合作协调机理,从而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机理。

六、结论

目前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提高企业价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往往需要利益相关者治理作用来进行。基于此,本文选取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为研究内容,从利益相关者治理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内在机理进行解构。研究表明: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逻辑起点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这能够解释为何要在利益相关者治理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本原性质是以有效履行契约为目标的资源交易过程,也是在价值创造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果,这准确地描述出整个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第三,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机理、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机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益分配机理共同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合型合作协调机理,从而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理。

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而且对于具体实践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第一,企业应建立其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交流沟通平台,明确相应的沟通渠道和途径,制订沟通策略,以便企业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为相关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和帮助。第二,企业应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让利益相关者准确有效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意义,并产生深刻的共鸣,明确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工作,为其找到相应的位置,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第三,企业应实施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企业应将利益相关者理念纳入整个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中,注重和迎合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不断满足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来得到利益相关者信任、支持与关注,从而维持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关系,为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相关者机理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雾霾机理之问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