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的思索

2018-08-09 06:04文杨喜来北京
中关村 2018年8期
关键词:碣石绥中观沧海

文杨喜来(北京)

相传曹操当年,登临此处,极目远望,纳百川,汇江河,一碧万顷、水天一线,沧海浩瀚无际。不禁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观沧海》。

公元207年(建安12年)的秋天,一位在西拉木伦河边剿灭了乌桓而从辽西得胜回朝的将军,经喜峰口、宽城,然后沿昌黎海边归来。在这里,他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写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至今为人传颂。《观沧海》便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篇。

那么,曹操当年到底是在哪里“东临碣石”的呢?

现在我们知道的碣石山至少有四处:山东省无棣碣石山、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辽宁绥中的碣石、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碣石,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尽管有学者毫不犹豫地说曹操当年登临的是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我却觉得可以排除这个说法,原因很简单,曹操是在西拉木伦河那里打仗,那里属于今天内蒙赤峰的克什克腾旗,他归来时已经走到了海边,已经看到了沧海,没有必要再绕到山东那里去观沧海。

而乐亭的碣石山已经沉入海底,这是在什么时候沉落下去的?历史上在东汉的时候是否真的存在过?尚有疑问。

所以,曹操最有可能东临的还是辽宁绥中到河北昌黎这一带。

昌黎的碣石山是在陆地上,如果曹操面对的是这座山的话,那跟观海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有人注释“东临碣石”的“临”为:登上。这是不对的,这是为了配合后面的碣石山而故意要这么注释。查词典,“临”有五个解释“靠近、来到或面对、将要、模仿、姓氏”,根本没有“登上”的意思。那么“东临碣石”,就不一定非要“登上”碣石山,而极有可能只是“靠近”或“来到”碣石(不一定是山)附近。

绥中碣石,不是山,是距离海边五六百米的三块狰狞的巨石。站在海边,向海中遥望的时候,可以看见这碣石,却不可能登上去。这才是符合了“东临”的意境。因此,我认为曹操所临的碣石是这里。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几位文学朋友来到了绥中海边,参观了秦皇行宫遗址(石碑地),不免浮想联翩。

这个遗址被命名为“碣石宫遗址”,发现于1984年。而距离此不远处的北戴河金山嘴也有一处秦皇行宫“碣石宫遗址”,发现于1986年。两处都是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认定的,哪处是真?哪处是假?

有学者指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关中以外修建的行宫有四百处,当时的辽西郡地域广阔,恐怕在沿海不会仅修这两座行宫,难道会出现一连串的“碣石宫”吗?

石碑地、金山嘴秦代行宫遗址的发现,使人与秦始皇东巡碣石联想起来。完全可以肯定地说,这两处行宫均为秦始皇东巡碣石驻跸之地。问题是这两处驻跸之地,是否就是秦始皇的“碣石宫”遗址?

我们还是先来探究一下“碣石宫”的背景吧——

关于“碣石宫”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时,齐国人驺衍“如燕”,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此碣石宫为燕昭王款待驺衍,“亲师事之”之所。《史记正义》认为,这座冠以“碣石”之名的宫馆,“在幽州蓟县西二十里,宁台之东”。即认为在今北京市大兴区境,而大兴根本无山可言。历代注疏家大多认为燕昭王在燕国都城为驺衍筑碣石宫,是“借美名命之”,与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同出一辙。唐朝陈子昂诗“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在燕故都所筑黄金台,遗址在今大兴区礼贤镇。按照燕昭王在都城招贤纳士的壮举,他为应招而来的驺衍筑宫,只能在都城,借碣石山命名,是为壮其声威。

行宫中轴线南端正对着海中巨石——传说中的孟姜女坟。碣石宫是利用海滨自然景观,前临一望无际的渤海,海中有昂然耸立的碣石;后靠巍峨连绵的燕山,山上有逶迤起伏的长城。以墙子里宫殿为主体建筑,止锚湾为左翼阙楼,黑山头为右翼阙楼,衬以瓦子地、周家、金丝屯等众多的附属建筑,呈合抱之势,正与海中碣石,形成一处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可与始皇陵、阿房宫并列为秦代三大工程。

在行宫对面的海中,耸立三座奇形礁石,称为碣石。碣石近海而立,别具一格,站在不同的角度观赏此石有不同的效果。在黑山头观此石,其仿佛是一只褐色的公鸡屹立海面,扬颈啼鸣;在墙子里正面观此石,其又宛若一位少妇携着一双儿女望海盼夫。

相传曹操当年,登临此处,极目远望,纳百川,汇江河,一碧万顷、水天一线,沧海浩瀚无际。不禁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观沧海》。

不过遗憾的是,曹操当年肯定没有看见过气势恢宏的秦皇行宫,也不知道脚下埋藏着规模巨大的行宫遗址。所以他的诗里只有面对大海、苍天、秋风的感叹,而没有一点思古的情怀。

当年毛泽东写下《浪淘沙﹒北戴河》,书写完眼前景色,也不免回顾历史“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也只是感慨魏武帝的豪气与才华,而没有评价秦皇东巡碣石一事。那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处巨大的建筑群落,这就是时间和这些伟人们开的玩笑。

而今我们站在这里,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巨大的建筑已经没有了,很多美丽的故事都成了传说。而伫立在海上的那几块巨大的礁石,却是穿越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今天。

今天,我们来了,我们东临碣石,我们阅读历史,我们阅读时光……

这样看来,“碣石宫”不是一个具体的所指,而是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用于接待、大礼、驻跸等形式的殿堂的统称。这样的话,石碑地、金山嘴两处秦皇行宫均称为“碣石宫”也就说的过去了。

在绥中石碑地碣石宫遗址,我们参观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赵鸿德老人。老人不高,黑瘦,头戴一顶草帽。见我们到来,主动说“看景不如听景”,于是跟我们聊了起来。原来此处行宫遗址发掘后期,赵鸿德老人参与了此项工作,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此处行宫遗址,经考证为秦始皇当年东临碣石的驻跸之地。其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四周构筑夯土墙,墙基宽2.8米,内外壁陡直。行宫建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夯土台高达8米,地基边长40米,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建筑。立体建筑的两翼有角楼,后面有成批的建筑群,除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以外,极少见有如此大型而又布局有序的宫殿建筑群。从这里出土的建筑上使用的当头简瓦,当头为大半圆形,当面为高浮变纹,直径54厘米,瓦高37厘米,通长68厘米,堪称“瓦当王”,是秦代皇家建筑的专用材料,图案的规范化为国内所罕见。

在这座两千年前的行宫中的大小居室,排水系统,储备食物的窖井等,均清晰可见。

猜你喜欢
碣石绥中观沧海
刘海静水墨作品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绥中SBS改性沥青结构与性能影响
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浅析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服务区用地规模的确定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
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