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2019-01-15 12:21王时光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秦汉汉武帝秦始皇

王时光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碣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典籍中也经常出现关于碣石的记载。尤其在秦汉时期,秦皇汉武巡行至碣石,突显了碣石在当时的重大影响力并展现其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至少从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它的重要性:其一秦始皇曾经巡行至碣石,并在碣石留下了著名的碣石刻石;其二汉武帝曾来到碣石并修筑了汉武台;其三曹操曾北征乌桓到碣石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还有一个方面是司马迁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龙门碣石是重要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碣石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碣石在秦汉时是重要的地标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碣”的解释为“特立之石,东海有碣石山,从石,曷声。”也就是说碣石是独行特立容易辨认的,具有标志性的特点。

《禹贡》有“岛夷皮服,夹右碣石而入于河”的说法。这里的“岛夷”应是东北方的部族,他们朝贡时形成贡道。贡道要经过碣石,而碣石就在贡道之右,故说“夹右碣石”[4]。史念海先生解释说“贡道在经过碣石后,应再进入黄河。这中间并不是没有距离的,马上就应进入黄河,并非是黄河直流到碣石之下才入海的。”[5]从中可以看出碣石是具有标志性的,人们在其旁边经过时,碣石一定很明显被人看到。

秦始皇巡游至碣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1]这是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并在具有标志性的碣石边留下了碣石刻石。汉武帝也曾巡行至碣石,《史记·孝武本纪》载:“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五月,返至甘泉。”[1]这是汉武帝封禅泰山后向北巡行而到达了碣石。既然秦皇汉武都巡行至碣石,秦皇汉武在碣石附近也一定会驻跸,并修整停留,那么在碣石附近应该有行宫。果不其然在上个世纪末辽宁绥中发现了大型秦汉宫殿遗址群,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鉴定,这里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巡行时的行宫。[12-13]

碣石是秦代交通系统中驰道的重要端点。《汉书·贾山传》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观毕至。”[2]“瀕海之观毕至”说明驰道可以通达到海边。而燕地海边最重要的地标就属碣石了。史念海先生曾指出:“始皇、二世以及武帝皆尝游于碣石,碣石临大海,为东北诸郡之门户,且有驰道可达,自碣石巡海东行,以至辽西辽东二郡,再由辽东斜趋而东南行,渡灞水即抵朝鲜。武帝之时,左将军荀彘杨仆东征朝鲜,其出师之途即遵上述道路。”[9]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绥中万家发现了大规模的秦汉宫殿遗址,并认为这是当年秦始皇巡行时的行宫。这一考察结论得到了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的肯定,并把发现的秦汉宫殿遗址群,命名为碣石宮遗址。碣石宮遗址的确定,从考古学的角度可以证明驰道可以到达碣石。

正是因为秦皇汉武都曾巡游至碣石,曹操北伐乌桓班师途中亦曾亲临,并写下著名的《观沧海》诗篇。汉武帝与秦始皇大约相距一百年,曹操与汉武帝大约相距两百年。曹操作为有着雄心壮志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正是由于碣石有着重要的地标的地位,秦皇汉武都曾莅临,从而导致曹操本人对碣石也有着无限的情怀,深刻的情感,有着一种想要表达出来的冲动,挥笔写下这千古名篇。

二、碣石在秦汉时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秦汉时期,交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当时秦帝国的交通体系可谓四通八达。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夫燕亦,勃碣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2]说在当时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燕的都城蓟,位于勃碣之间,勃即渤海,碣即碣石。而从蓟到碣石应该有一条重要的道路。

碣石位于渤海边,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并海而行”[1];《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并海上,北至碣石”;《三国志·魏书》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向导,公从之。”[3]这里的“并海”及“傍海道”是指沿海边有一条可行军的大道。王子今先生称为“并海道”,他在《秦汉时代的并海道》中做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时的并海道是与驰道一样重要的道路。皇帝巡行的道路一定要有一定规模。[10]而碣石正是秦始皇以及汉武帝巡行的重要目的地。他们到达碣石都是沿着并海道而至。

如果像史念海先生所说并海道可以一直到达辽东的话,那么去辽东必经碣石。秦二世曾“到碣石,并海”……“遂至辽东而还”[1]从中可以看出秦二世基本沿着始皇帝的足迹而巡行。至于如何到达辽东,是经过碣石并海而行还是从碣石走辽西古廊道到达辽东,有待近一步考察。

碣石是当时北边道的重要节点。王子今先生认为与长城并行有着一条重要的行军道路,叫做北边道。[11]“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1]也就是说汉武帝经过碣石到辽西郡境内,再沿着北边道可以到达九原郡。从九原郡沿着直道就可以回到首都长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驰道系统在汉武帝时期被充分地加以利用,尤其是北边的交通系统,因为汉武帝时期有着大规模的汉匈战争,政府在交通上相当重视。尤其是以碣石为端点的东西南北通道。

其实除了以碣石为端点的陆路交通,还有以碣石为标志的水路交通。碣石,尤其是碣石宮的发现和发掘,使一些专家认为碣石或者碣石地区在秦汉时期是北方重要的港口。[6]《禹贡》中“夹右碣石而入于河”说明我国古代的船只主要是巡岸而行的方式,因为这样有利于船只的补给和安全。也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从碣石到转附横渡渤海的直达航线已经产生。[7]

秦汉时期的造船业已经很发达,在南方发现了秦代的造船工厂遗址。在北方的碣石、山东半岛的转附,蓬莱,会稽等距离海边很近的地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港,当年汉武帝讨伐朝鲜时,楼船将军杨仆就从齐地跨渤海而行。

三、龙门到碣石一线在秦汉时期是重要的农牧分界线

《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说:“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1]司马迁将当时的经济地理区分为四个部分,即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而龙门碣石以北是重要的畜牧区。也是中原人与胡人的交错区。碣石作为经济分界线的地标,应为广大人们所熟知,秦皇、汉武巡行的碣石与他所划分的农牧分界线的碣石应该是同一个碣石。而司马迁一定知道这个碣石在哪里。司马迁本人非常注重实地考察,他尝北到长城,南到会稽山,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经济区的划分也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史念海先生认为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分界线,是一条重要的地区分界线。在当时是划分经济区的一条明确标准,对后世依然有重要的作用。从行政建制区划来讲碣石以北主要指,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其中碣石本身应该属于辽西郡。而史念海先生认为司马迁的农牧分界线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碣石是燕地风俗文化的重要标志

碣石位于渤海之北,燕齐之地属于环渤海地区,文化属于同一区域。在秦汉时期受燕齐海上方士的影响,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曾入海求仙。而方士文化也是碣石文化的一大特点。《史记·货值列传》说燕地民众“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捍少虑”[1],古语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充分体现碣石一带民众的性格特征。燕昭王时期,曾邀请名仕邹衍,造碣石宮。“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史记正义》表明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为什么所筑的宫殿叫“碣石宮”呢?这里可以想象一下燕昭王的“碣石”情结。燕昭王是历史上有名的君王,他曾经打造黄金台来求人才。唐代陈子昂有“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的诗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著名的“稷下学官”是人才的汇集地。而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燕昭王自然想着如何学习招揽人才。当齐人邹衍来到燕国时,于是他也学着齐国建一个招揽人才的基地。起什么名字为好呢?自然想到了燕国境内的地标性的众人皆知的碣石,名曰“碣石宮”。正是燕昭王这一段时间里,燕国达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阶段。

五、小结

综上所述,碣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标。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在地理上、交通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正因为秦汉时期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对碣石的重视,以至于汉降以来有许多关于碣石的诗篇,曹操有“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的情怀,唐太宗有“芝罘思汉帝,碣石想始皇”,“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的怀念。张若虚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的感慨。毛泽东主席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豪迈。碣石在秦汉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碣石是秦汉时代的象征之一,秦汉以降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猜你喜欢
秦汉汉武帝秦始皇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忆师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树为何名
秦始皇拜荆条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