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紫杉醇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2018-08-09 02:27毛俊年陈哲张春荣
智慧健康 2018年17期
关键词:微管紫杉醇发生率

毛俊年,陈哲,张春荣

(新疆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0 引言

肺癌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且较典型的是非小细胞癌,所占比重高达80.0%。此疾病早期症状等不明显,因此很难被发现,当确诊的时候通常疾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只能够选择放疗以及化疗等方式[1-2]。本文选择我院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紫杉醇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4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 43~80岁,平均(56.5±4.9)岁;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4~80岁,平均(56.9±5.1)岁。组间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选择研究对象均进行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并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疗,主要为:患者在操作台上保持仰卧位,并标定位点,此时需要与体位中线对准,并调整角度,接着进行放射治疗,剂量为70~75Gy,2.5Gy/次,一周治疗5次[3]。基于此,观察组并联合紫杉醇注射液进行治疗,由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099,行静脉滴注,35mg/m2,每周治疗一次。

1.3 评判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选择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贫血、放射性食管炎、肺炎进行评判。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计算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显著优于对照组(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对患者生命健康存在较大威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病亡率,而且多发于男性[4]。其中大多为非小细胞癌,所占比重在肺癌中高达80.0%,而且疾病的发展速度迅猛,极易发生转移[5]。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在确诊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大多存在远处转移现象,此时已经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不仅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还会累及其他器官。为有效保护其他重要器官尽可能不受到损伤,在放疗的时候,剂量往往比治疗剂量少,所以只使用此方式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肿瘤组织扩散,甚还会出现蔓延以及扩散现象。

三维适形放疗是包含了CT模拟定位、综合立体定位以及3D影响重建等的治疗技术,能够帮助精确的计算出照射肿瘤的具体大小,保护正常组织,因此可有效减少由于放疗而引发的并发症,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精确性,而且治疗效果较佳[6]。紫杉醇在临床中又名为红豆杉醇等,是一种天然的抗癌药物,目前已经多用于头颈癌、卵巢癌等的治疗当中。紫杉醇来源自紫杉醇树皮,是一种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也是此生代谢产物,可有效帮助微管聚合以及使已聚合微管更加稳定[7]。其化学结构较为复杂、新颖,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疾病的时候,主要是在常规放疗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增加抗微血管的功能,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从而达到增加敏感度的目的。而且紫杉醇只会在聚合微管上结合,不会参与到没有聚合的微球蛋白二聚体反应当中[8]。当细胞与其接触之后,细胞内有较多的微管,能够感染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有丝分裂等,达到治疗目的。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显著优于对照组(75.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5)。说明两种方式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佳。

综上所述,给予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疾病患者行紫杉醇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还可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微管紫杉醇发生率
微管调控成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胡萝卜微管蚜
——水芹主要害虫识别与为害症状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参与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豆科植物微管参与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微管及其靶向制剂在骨肉瘤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内酯醇联合多西紫杉醇对PC-3/MDR细胞耐药的体外逆转作用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