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绿化模式探讨

2018-08-09 01:39许涛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许涛

【摘要】:美丽乡村的建设逐年发展,其生态环境也随着建设而改善,这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但在某些方面,譬如绿化上,部分乡村执意模仿城市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建设的特点,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直接或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给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就乡村建设中出现的绿化问题提出建议,让绿化与村民的利益一致,从而让村民乐意绿化,主动投身于乡村绿化的建设中去。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建设;绿化模式

当今时代,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美丽乡村的理念。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而绿化乡村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的不断投入,乡村基建的不断完善,在乡村基层组织的关注下,现在乡村的生态居住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领导对于绿化方法的认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对此,应本着持续发展的原则,向村民讲清利害,争取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更快推进乡村绿化建设。

1、 当前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一些乡村在推行绿化的过程中由于科学规划的欠缺,加之存在有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他们无视正常的生长发展规律,更有甚者强行仿照城市绿化的模式,将大树移栽。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在短期内就可以看到成效,但根据多地的统计数据显示,移栽的大树成活率低,这表明了要想达到长期绿化的目的,势必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即便移栽的树木能够存活,由于水土的原因又要求大量日常养护,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投资。

1.2资金不足

乡村绿化的资金投入较大,但相关扶持政策却并不匹配,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乡村绿化资金链脆弱[1]。要想做好一个乡村的绿化,至少需要百万以上的投入,然而各级政府投资有限,村级的集体收入入不敷出,资金短缺。单个乡村难以承担绿化所需的大量资金,各级财政的投入有限,导致绿化难以为继。

1.3绿化缺乏管理

部分较为富裕的乡村可以承担得起其绿化的费用,但在绿化的后续管理中却不到位。栽种与管理的脱节,重载不重管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为的破坏与不能及时处理的病蟲害导致作物的低成活率,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绿化效果差。

2、 推行乡村绿化的措施

2.1坚持科学规划

由于每个村庄地理环境不同,其自然条件也不同,而土生土长的植物则是最为适宜当地气候也是最为适合当地绿化的植物种类[2]。当乡村在绿化的时候尽可能地考虑使用当地的植物,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引进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在尽可能降低支出的情况下,又能体现地方特点,使得绿化更能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

2.1.1选择合适的树种

用于绿化乡村街道、防护林等时,可用较为高大且成活的乔木,如法桐、国槐、白蜡、柳树等。

用于绿化小区或农户周边时,可用较为低矮的灌木,如樱花、海棠、木槿及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

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蔷薇等可用于绿化农户庭院院墙。

经济作物,如桃、杏、梨等等可以种植在农户庭院中,

2.1.2种植模式

在乡村街道上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且形态美的乔木,同时在乔木当中穿插以灌木,既显出了层次感,又表现了村庄的干净整洁。

在农户周边种植小型乔木、灌木与藤本植物,既能绿化乡村,又给人以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农户庭院中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而且也推进了乡村绿化。

2.2推行经济作物代替绿化

作为乡村,必然有其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存在。在长久的发展中,这些经济作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在遵循这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本地的作物分布,可以有效避免种间竞争,在保持美观的同时为乡村绿化节约了资金,而且维持了乡村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1主要绿化模式

主要包括乡村外围绿化、乡村出入口绿化、道路绿化。

乡村外围绿化:是村民居住区与生产区之间的过渡区,起着防风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

乡村出入口绿化:是村民日常生活所经过的功能区,同时又可以体现乡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最好可以随着季节变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包括主干道与村民住宅之间的巷道。在搭配方面,主干道尽量做到统一,而巷道则可在与住宅相结合的情况下体现出其特色。

2.2.2主要作物选择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适宜在当地存活生长的作物,并搭配种植。通过对乡村实际环境的调查,结合当地村民的意见,经过筛选后为当地推荐适宜的作物。

2.2.3绿化场地选择

对于空闲场地,这些场地通常堆放有杂物。在清除杂物后进行种植,由于这些地块比较肥沃,相对来讲更适宜果蔬生长,而且日照时间长,种植经济作物后能比较快的得到直观经济收入。

对于房屋之间的巷道,则以整洁为原则进行种植,加装围栏后可以明确分界,其中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起到观赏作用,一举两得。

对于已经存在的绿化带,根据其实际管理情况来决定。如有管理不善,存在枯萎致死的情况,则可在整理土地后转而种植经济作物;而对于维护较好的路段,则予以保留,这样搭配种植,可形成特殊的景观。

结束语:

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美化区别不大,二者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一味模仿的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与其大量引进,不如就地取材,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作物,通过科学的规划,布置出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格局。乡村绿化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让村民切实参与到乡村的绿化中去,从而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的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娟,谭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07):171-172.

[2]周裕宁. 农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3]李建杰. 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4]霍拥军,赵武,王银平.美丽乡村建设中果蔬立体种植绿化模式的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05):726-729.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