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校园媒体视域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困境探析

2018-08-09 09:08张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校园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张雪

摘 要:研究生作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情意信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是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基础。研究生校园媒体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困境--"一碎"、"二推"、"三受"。

关键词:研究生;校园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

研究生校园媒体既包括学报、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又包括基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的网上学习平台、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即马克思主义说服受众的能力。研究生校园媒体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困境。

一、“一碎”——碎片化

习主席曾说:“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此话含义有二:理论本身是否彻底、理论宣传是否彻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其内在是科学的、彻底的。从理论本身来说,其是有“说服力”基础的。在理论宣传上,研究生校园媒体做得不够彻底,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这种不彻底性来源于研究生校园媒体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的碎片化。研究生院的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虽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等优点,但其碎片化的缺点不容小觑。例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部分研究生校园媒体,对其内容抓住点皮毛就“开跑”。部分研究生校园媒体的碎片化缺点阻碍了“说服力”的提升,“引起受众的反感和逆反心理”[1]。

二、“二推”——推广内容权威性、推广时效性

首先,推廣内容的权威性。权威人士对理论的熟悉性、专业性和灵活解读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校园媒体对权威人士、机构、媒体的言论进行转播、转刊和转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推广内容的权威性,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研究生院的微博、微信、QQ等作为更新速度极快的新媒体,一方面会对权威理论进行转播、转刊和转载,另一方面也会发表其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虽然上述新媒体的管理者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存在,但团队成员的主体部分是研究生。研究生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不够彻底,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其发表在相关媒体上的见解就不足以说服它的受众,不仅不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反而还会降低。

其次,推广的时效性。该困境主要针对学报、杂志等研究生传统校园媒体而言。学报、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论断的解读,往往具有滞后性。在最新论断刚出来时,研究生对其关注度是非常之高的。例如十九大提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等新论断。研究生在对其进行自学后,对内容的大部分应该有所理解和体会,可是对关键部分的理解还存在疑惑,例“新时代”到底是什么意思、“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理解。如果研究生校园媒体能在学生对相关论断具有高关注度时对其进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会被提升到较高水平。然而,学报、杂志等研究生传统校园媒体具有的滞后性,使其解读呈现出来时,研究生对相关论断的关注度已有所下降,知识的渴求度也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间接地被降低。

三、“三受”——受众度、受众针对性、受众排斥性

首先,研究生校园媒体的受众度小。受众度小含义有二:研究生本身关注相应媒体的人数不多和关注后真正使用的人少。关于学报、杂志等传统媒体,由于其权威性不高,花钱购买的人凤毛麟角。研究生院建立的网上学习平台、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其在被宣传推广时存在的对象范围限定和方法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加入它的成员不多;同时,对于已经关注相应媒体的研究生来说,繁重的学业任务和海量的学习资源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这些媒体,即关注后真正使用的人更少。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但是研究生校园媒体受众度小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生发生关系的机会就少,这大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2]。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能说服群众,又怎么能发挥其力量了。

其次,研究生校园媒体的受众针对性不足。研究生校园媒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相关解读时,通常没有考虑到受众对象群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的差异、硕士和博士的差异。正是由于其没有考虑到受众对象的群体差异性,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转播、转刊和转载时使用同一解读版本去面对具有差异化的学生,造成应简却繁、应繁却简、应图却文、应文却图、应图文却音视频、应音视频却图文的状况,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当程度掌握和较高学习能力的研究生获取不到新认识,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较低程度掌握和较低理论理解力研究生的反感和排斥。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由研究生校园媒体的受众针对性不足所引起的,这从主观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的提升。

最后,受众的排斥性。受众排斥性是基于受众的“情感取向”而言的。“情感取向”是指“受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建立在需要、利益、诉求等基础上的情感、情绪、兴趣等倾向”[3]。运用研究生校园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时,管理者应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利益、诉求发生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生校园媒体高度契合,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当宣传的时间把握错误,则会引起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情绪,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校园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就是最好的案例。一般而言,校园广播的播送时间是在12:00或21:30后。这些时间段通常是学生在紧张学习后的放松时间。如果这时长篇大论地播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文章,可能会引起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在无形当中断送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晓平.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J].新闻采编,1997,(06):22-2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徐家林.受众的情感取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分析[J].探索,2010,(05):119-122+126.

猜你喜欢
校园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浅谈电教与环境文化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四川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现状
浅析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校校园电视台市场化运营的路径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