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语堂“意念法”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2018-08-10 10:47何大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林语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何大吉

【摘要】林语堂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更是一位具有独特教育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学家,在英文教学及英文文法书编纂中始终贯穿“意念”之方法——“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应着重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養,其思想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字词和语法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意义-形式”思维模式、“汉语——英语”思维模式以及“异化——归化”思维模式的建构,实现学生对不同意念范畴及同一意念范畴下不同意念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林语堂 “意念法”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The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Notional Approach” of Lin Yutang

He Da-J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31)

【Abstract】Lin Yutang,not only the famous translator,literateur and linguist but also the distinguished educationalist with special teaching thought and teaching methods,focuses on the “notional approach” both in his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compilation of grammatical books. He regard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as the cor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which highlights the reform of moder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words and grammar is supposed to be discarded.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have a good mastery of the different notional categories as well as the sub-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forms,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transition from notion to the expression forms,from foreignization to domestication,and from the Chinese thinking mode to English thinking mode.

【Keywords】Lin Yutang;Notional Approach;College English;Teaching Approach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7040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02-03

前言

随着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大调整,四级听力部分新增了新闻类型考题,六级听力部分新增了讲座/讲话类考题,听力难度明显加大,听力部分占四级总分的35%,历来是学生得分相对较少的一个部分,四六级新题型调整势必对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形成重重困难。四六级口语考试题型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听说是语言输出的两个重要方面,相对于语言输入的阅读技能而言,听力和口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两大薄弱环节,以大班教学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急需做出重大改革和调整。

林语堂,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其精纯娴熟的英文曾让无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既敬佩又深感汗颜,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家、翻译家,同时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23年学成回国后,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担任英语语言学教授,他主张“意念—功能”的语言哲学思想,侧重中西文化对比的独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虽然也是一百二三十人的大班教学,却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其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幽默风趣的英文授课法,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一、林语堂独特的教学方法及教育学思想

林语堂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东吴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认真负责,有一套“特别的教授法”,加上精通英语,因而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曾受教于他的薛光前(薛光前:《我的英文老师》,《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回忆说:

语堂先生教英文,有他一套特别的教授法,与众不同,但功效之宏,难以设想。第一,他上课从不点名,悉听学生自由,但很奇怪的,老师虽不点名,但同学缺课的,绝无仅有。第二,他的英文课,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包括学期内或学期终的考试),可是他一样记分,结果比正式考试更觉公平允当,他虽不举行机械式命题的笔试,事实上每次上课,举行一次非正式的考试,在课上他随时指名起立回答问题或互相对话,这是他对同学的测验、训练、也是考试。第三,语堂先生教英文,从不用呆板或填鸭式的方式,叫学生死读死背。上课时,终是笑颜常开,笑话连篇,从不正襟危坐,有时坐在讲桌上,有时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在桌上,边讲边谈,幽默百出,使同学情绪轻松,大家乐之不倦。

林语堂认为教育是以求知、增学问、长见识、和养性灵,即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目标,对教育的方法,他反对教师没完没了地讲授,尤其反对老师以多年不变之教材给学生讲解定义、原理、概念、范例等。林语堂提出如下几种教育方法:一是建立好的图书馆,从而为学子们提供获取精神食粮的基地,这样四年下来,学生们肯定收益甚于老师的“灌水法”。二是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法,代之以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新方法。其实,在中国古代都是学生问老师,而不是老师问学生。《论语》一书不是门徒不断地向孔子求问吗?林语堂说问疑是一切学问的动机,孔子门人发问远远超过孔子问门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三是熏陶式教学。林语堂强调浸泡和陶冶,即学生在与老师与书本的不断接触、融会中,慢慢就将学问的兴趣熏染出来了。四是闲适式教学。我们的教育体制往往在学校让学生不得闲暇,不能读书,回家后又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永远不得安闲,为学生解除负担,下课后让学生能够好好戏玩,认真锻炼身体,使他们恢复体力、精力和心力,才是最为重要的。五是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没有中国文化之根而一味吸收外国文化,那结果是不不堪设想的,会缺乏对异国文化的鉴别能力。

显然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其深思好学,给予学生发挥天才之自由,让学生获得读书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林语堂着重从口语入手,重视语音训练,尤其重视习惯表达方式的学习,注重兴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林语堂独特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启发思维,深入浅出,突破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归根结底,它是符合注重启发的教学规律的,因此,对于我们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林语堂“意念法”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林语堂所倡导的“意念法”尤其体现于他编写的《开明英文文法》一书中,用英文编纂的《开明英文文法》于193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后由张沛霖译为中文,曾用作中国英语教科书,在中国十分畅销并多次再版。林语堂在英文教学及英文文法书编纂中始终贯穿“意念”之方法,“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又称为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是当今国内外外语教学领域中最要的学派主张之一,近年来外语教学中所倡导的“翻转课堂”等时新的教学理念也植根于这一重要思想。林语堂先生以意念-功能为纲的思想集中体现于1930年以英文撰写的《开明英文文法》一书,开篇便提出了意念及其表达方式的问题,“我们说话都包括了两个方面:1)说什么。2)怎样说。我们称前者为意念(notions),后者为意念的表达方式(the expressions of notions )。”他主张进行“无规则的语法”教学,也就是“多观察活语言,用以替代学习那些绝对的规则和刻板的表达。通过学习富有表达功能的永远变化着的语言,来培养表达能力。”因此,林语堂认为语法教學的目的应着重于“表达能力”的培养。林语堂在文学及翻译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掩盖了在语言学及教育领域的成就,前人对其研究相对较少,探索意念法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义-形式思维及教学模式的建构

大学英语教学常常忽视意义—形式发散型思维模式的培养。陆机所言“能”与“知”分别对应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大学英语教学重心正是“能”的培养,而非仅仅“知”的讲授,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渺无边际,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培养远胜过知识本身,传统的大学英语讲授以形式-意义为导向,以词汇、语法要点为中心,忽视了思-意-言双向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词汇形态虽千变万化,但其“内在语言形式”却相对稳定,对词根、词缀的熟练掌握是学好英语词汇的关键。在以词根义为中心形成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中,词根义是上位义,犹如汉语字族中的字根义,词根与不同的词缀(前缀或后缀)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下位义,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源流关系。以词根为中心对该语义聚合场中每个成员认真梳理,以发散联想的方式记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语义块”,才能记牢词汇,事半功倍。

如词根“spect”有“看”的意思,与不同的词缀组合便形成了一系列与“看”有关的下位词:inspect/ expect/retrospect/prospect/ perspective,稍需分析不同的前缀,词义便可迎刃而解:-in表示“进入”(=into),inspect意为“检查”(窥视内部);-ex表示“向外”(=out),expect便是“预期,期待”(等待着向外看去);-pro意为“向前”(=forward),prospect便是“希望;景色;前途”;-retro意为“往后”(=backward),retrospect便是“回顾”(往后而看);-per意为“通过”(=through),perspective便是“透视法(直视无碍);前景;前途”。

教师在讲解中若能从词根义出发,将单词的构造与历史源流相结合,英语单词学习将不再枯燥,一个个英语单词也如同汉字一样,以词根为中心,形成一个个聚合群,每个单词都是对这一居于上位的中心意义的延伸、具体化、形象化,都是围绕着这一相对稳定的“内在语言形式”的发展演变,都是这个聚合群大树上的一朵朵奇皅,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无论其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这棵树的“根”,便会走出单词记忆之迷团,并产生如见汉字般的亲切感和画面感。

在讲到某一意念表达时,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并启发学生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意念表现形式,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版第二册)第二单元A课文“The Humanities:Out of date?”(《人文学科:过时了吗?》)第三段“…the humanities will probably continue their long slide in succession”中in succession这一短语讲解时,教师首先应区分succeed这一词包含的“成功”及“继承、接替”两层不同含义,紧接着让学生试着以succeed的不同词形去翻译“我们取得了接连不断地胜利”这一句子,最后给出以下参考译句,分别涉及succeed一词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形式:“A victory succeeds another. / We win victories in succession./ We win a succession of victory./ We win successive victories./ We win victories successively.”“我没有成功地让他相信我的观点”一句的翻译也是如此,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分别涉及该词的不同词性“I did not succeed/ I had no success (at all)/ I was not successful in convincing him of my point of view.”通过同一意念不同表现形式的反复操练,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发散型的从意义至形式的思维方式。

(二)汉语-英语思维及教学模式的建构

英语是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综合语(synthetic),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则是形态变化很少的分析语(analytic),主要运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这也体现了洪堡特所说的“每种语言都具有接受一切事物并且把这一切再付之于表达的灵活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种语言对人类来说都不可能形成绝对的桎梏”,一种语言所独有的表达手段在其他语言中一般都能得这样或那样的补偿。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英语习惯物称作主语;

第二,汉语习惯使用动词表达具体之概念,英语惯用名词和介词表达抽象之概念;

第三,汉语句式简短,常使用重复表达,英语句式繁复,常使用替换表达;

第四,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等等。

英语中习惯用物称作主语,而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版第二册)第四单元A课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学情侣》)一文讲解时,课文第三段“Fear came over me when I started to fall in love.”(当我开始爱上她时,恐惧向我袭来)是英语中典型的物称主语或称为“无灵主句”(inanimatedsubject sentence),英语中这一意念表达法与汉语的人称主语很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了相应的这一类意念的英文例句,并让学生做大量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過去十年我的家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 the great changes in my hometown./我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me when I was alone./我没有听力任何声音。Not a sound reached my ears./ 他们信息若狂。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Scare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通过大量的口语输出训练让学生对英语物称主语这一意念表达方式有了深入认识。

汉语重意合,句式简短,常使用重复表达,而英语重形合,句式繁复,常使用替换表达。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长句多加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在字词翻译准确、贴切且不漏泽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对句子进行切分,并进行词性之间以及词汇和句子层面上的层级转换,从而让译文变得更加通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版第二册)第四单元A课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学情侣》)一文讲解时,最后一段有个长句:“It is a long,romantic,sometimes crazy,love story that sums up a 29-year long honeymoon together as a couple who are still madly in love with each other.”教师参考书译文“它是一个永久、浪漫,有时又疯狂的爱情故事,它诠释了一对仍在疯狂地爱着对方的夫妇如何一起度过了29年之久的蜜月”,显然译文第二分句前置定语有点多,稍显冗余,在全班讨论后同学们对sum up也有了不同的译法,如:“累积长达/ 凝聚着”,对honeymoon有同学译为“甜蜜时光”,有学生将此句改译为“这是一段长达29年的蜜月之旅,有浪漫,有疯狂,但他们仍然疯狂地深爱着对方”,此译法比参考译文简洁不少,更符合汉语以短句为主的意合的表现方式。

(三)异化——归化思维及教学模式的建构

无论是英语口语训练还是英语写作训练,语言的输出不仅仅是一项技能的培养,更是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汉语到英语的翻译与转换中,涉及到同一意义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表达法——归化法和异化法。归化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本是翻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归化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在翻译方法上迁就目的语文化,从而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异化翻译法由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 Venuti)提出,他主张适度放弃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和原文的风貌,即使读者借助译本在异国神游,相对于归化法而言,异化法是建立在目的语和来源语各自文化的个性之上,也就是强调二者的异质性。

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语言输出不仅是汉语到英语的字面翻译,更是跨文化交际,归化和异化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的文化态度。汉语中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异化的方式直译,以求“形”似,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中是否有相同的文化意象表达法,从而通过归化法使表达方式更接近于目的语的文化特色。《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版第二册)第四单元A课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学情侣》)导入时教师首先列举了汉语中与爱情这一主题相关的一些表达“初恋/ 白马王子/ 早恋/ 相思病/ 情书(first love/ Mr. Right/ puppy (or calf)love/ love sickness/ love letter)”等,让学生试着去翻译,其中“白马王子”和“早恋”涉及到中英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意象,是学生尤为感兴趣的部分。有时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象是对等的,如形容人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英语和汉语中都会用到“狐狸”这一动物意象,而有时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对等的,如汉语中形容人非常穷,一般会使用“一贫如洗”或“家徒四壁”等表达,但很难会用“老鼠”这一动物意象,但在英语中却常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汉语中形容“倾盆大雨”时也很难会用到“猫”或是“狗”作为意象,但英语中却常说“It rains cats and dogs.”。

汉语中和“狗”相关的成语十有八九都是不太好的,如“狗腿子/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但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是好的,这一有趣的现象正好说明了汉语和英语基于不同文化意象的同一意念的不同表现方式,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涵意义,此时的翻译重在传其象下之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力、统治、成功、高贵等,而在西方国家中却是怪物、邪恶的化身,因此成语“望子成龙”若直接翻译,只求形式——“象”的对等,不但不能传达真正的象下之意,反而会引起读者的误会,因此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归化法,只传其象下之义而省掉其原有意象,其表达方式灵活多样: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to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这些同一意念的不同表达形式的灵活运用。

三、结语

林语堂以“意念法”为主导的独特的教育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枯燥教学,更是对异国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了解和习得,语言习得实质是语际间、文化间的多向、立体、动态及深层的阐释,是不同文化的对话,是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同化和异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以“意念法”为基础,注重“意义—形式”,“汉语—英语”以及“归化—异化”思维模式的建构,启发学生对汉语和英语中相同意念及不同意念表达方式的掌握,同时学生也应当注重平时日常句式的積累,按功能意义收集句子并分类整理,注重意义—形式思维模式的转变,逐渐掌握同一意念尽可能多的表达式,并且明晰其语用、语体差异。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 Andre Lefevere (eds).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Halliday,M.A.K.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奥托.叶斯伯森.语法哲学[M].何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M].上海:开明书店,1930.

[6]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姚小平.语言文化十讲[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林语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探访林语堂故里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