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及其选择原则

2018-08-11 09:19付洋李小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

付洋 李小霞

【摘要】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从文化性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个文化过程,是一种人文力。这种文化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文化的逻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性 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2.1;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30-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并把文化建设同对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建党以来,各个历史阶段都出现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然而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这是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的社会行为”。这反映了社会个体化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凸显出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

通常我们将文化分为三类,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即思想和觀念体系。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一,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意识形态属文化范畴。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了社会中的差异现象,能体现个体的利益。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各阶级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去认识和评价认识对象,并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服务,所以说意识形态是阶级意志的表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文化中的特殊部分。”第二,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方向。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会将维护自身利益的文化确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内容,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道路,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体系。而无产阶级则公开宣称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争取自身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所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科学思想的过程,可以称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传递社会人文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指其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规律,遵循品德形成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人文”,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社会属性,人由文化塑造,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发展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文化特质,本质上是价值规范的接受与认同,注重文化原理,更加注重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沟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还表现在人的价值结构、性格表达是文化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文化传统与文化原理的影响也最直接,因为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最直接基础的不是心理,而是文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模式之间有着紧密的必然联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文力

“人文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具理性的集中呈现,也是工具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进行统治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一个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力,由精神和文化共同作用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形态在任何时间、地点产生这样的作用,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也同样受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情况之下便塑造了人的精神。“文化有启蒙人和控制人、约束人的两重性,而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人在接受现有文化的基础上,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过去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种“超越”的内在动力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思想行为提供导向,同时为人的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以此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正是这种文化力的积极作用的结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原则

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性进行的。在这两方面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正确的合理的文化选择,将使受教育者迅速而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文化,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并极大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反,不负责任的、草率的文化选择,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现代西方文化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不体现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愿望的反映。其中既有作为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反映的一面,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相抵牾、相对异;也有作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弊端的表现一面,而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主体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矛盾、相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鉴别是非,分析矛盾,处理问题。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理想和伦理的文化,它的精髓,含有许多足以抵御西方文化消极的东西,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坐标,崇仁尚义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以及能体现人文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等内容的文化。所有这些,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净化环境、增强教育功效的作用。

(二)严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文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因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必须按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特点来确立,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达此目的,就应撷取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选择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维形式的文化,选择有利于健全体魄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文化,从而达到把启真、从善、求美三者和谐一致的境界。可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也是进行文化选择的过程。

(三)提高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强化文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者通过一定教育活动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文化,而人是活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互动,才能产生有创造性的活动,将书本上这种静止的文化变为鲜活的文化,才意味着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改造。这种活动形式既存在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通过这种文化互化过程,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思想品德变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行过滤、更组、变通,并对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保证教育者在文化选择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努力提高其文化素质,促使廣大教育者形成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提高其文化统摄力,切实调动其文化选择的积极性。

(四)加强亚文化建设,引导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

每个个体都处在特定的亚文化中,在其中从事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既有健康向上的积极的一面,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隐含着反主流文化的因素,它们都会对个体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对个体加以引导和控制。首先要加强亚文化建设,形成以主导文化为导向,以多样文化活动为内容的群体文化,通过亚文化的认识、导向、育人的功能来丰富受教育者的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识别能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机关和工作者要积极参与保持和扩展文化抉择的计划,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生活品位。

总之,社会文化纷繁复杂,封闭起来搞思想政治教育已越来越不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过程,一种人文力,是使文化得以呈现的有效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把文化具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达到了文化价值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王晓卉.中西文化互补与大学生品行的塑造[N].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1)

[2]汤艺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文化策略——以高校德育为视阈[N].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3]章尚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N].中国成人教育, 2007(10)

[4]龙俊如.浅析文化多元化下的高校德育工作[N].新西部(下半月), 2007(5)

[5]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视域研究述评[N].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7(4)

[6]刘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原则及实现途径[N].理论界 ,2007(1)

[7]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高教研究, 2006(11)

[8]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

[9]郑忠梅著.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96.

[10]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付洋(1987-)女,湖北宜昌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政治辅导员,中南民族大学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