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2018-08-11 09:19杨尕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对折数学老师数形

杨尕福

【摘要】数学是一门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中很多内容需要经过反复的推理和验证才能得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具体实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108-01

相对于语文这种相对感性的学科来说,数学趋向于理性,就是它比较客观,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地思考的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得出一定结论的过程,它和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學习数学学科的关键,也是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具备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最后才能得出结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打好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想办法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和探究的能力。那么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中两大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能够将数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将图像转化为具体的数字。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为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推理和转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关于绳子对折的问题:把一根绳子对折三次,现在的绳子占原来绳子总长的几分之几?这道题所给的条件较少,但是很多学生光靠想象很难弄清楚现在的绳子和原来绳子之间长度的关系,但是如果画出关系图,那么问题就可以变得简单的。通过画出线段图,学生会发现对折两次的线段长度是对折第三次的两倍,而对折一次的长度是第二次的两倍,所以对折后的线段长度就是原来线段长度的八分之一,利用数形结合,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直观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理解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图形的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比较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除了将“数”转化为“形”,而且还可以将“形”转化为“数”,比如说,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的时候,学生可能对于这些长度单位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认识,这个时候小学数学老师就可以将“形”转化为“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有关于长度的单位。比如说,上课用的黑板长2米,课桌高80厘米,教室长大约6米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长度,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长度单位。通过“数”和“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有效实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也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可以有效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直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模型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一般是,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之后再用数学符号建立一定的方程式、不等式或者函数关系等关系式,根据函数等数学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它们的数值,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建立模型的思想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有关于植树的问题,这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假如要在一条20米长的公路上植树,要求每隔两米要种植一棵树,那么一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树?面对这个问题,如果将它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探索出它们之间的一般规律,就可以将这个规律和模型运用于其他很多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中,可以先用20÷2=10,学生就会发现需要种植10棵树,但是如果通过画图,学生就可以发现在它的开头或者末尾还需要一棵树,也就是实际需要种植的树的数量要比算出来的要多一棵,因此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棵,也就是11棵树。通过建立了“种树棵树等于间隔数+1”,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实际中的问题。建模思想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转化,从而更好地解决一类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做题步骤

在数学中,解题是有一定的做题步骤的,也就是从上一个结论到下一个结论,是具有一定的推理过程的,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和重视学生的解题步骤,因为解题步骤可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它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如果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也可以知道学生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多数学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都不关注学生的步骤,只关注学生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应该多多关注学生的解题步骤。

总之,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关注学生的解题步骤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晓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18,(17):84.

[2]吴静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7,(34):84. DOI:10.3969/j.issn.1671-0487.2017.34.131.

[3]刘洪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7):53. DOI:10.3969/j.issn.2095-4743.2017.47.053.

[4]张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 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2):104. DOI:10.16681/j.cnki.wcqe.201722067.

猜你喜欢
对折数学老师数形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对折十次
数形结合百般好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迟到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我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