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视域下校园心理暴力的对策研究

2018-08-11 09:19刘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暴力校园心理

刘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18-02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在互联网媒体的过度关注下,校园暴力呈升级之态,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然而,校园暴力的另一种隐形暴力形式——心理暴力现象,有所抬头,因其表现隐蔽,而很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是在潜在持久的,影响受害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以致他们无法正常的社会交往。本文在了解大学校园心理暴力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校园心理暴力现象,探究应对校园心理暴力的有效途径,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成才发展。

一、校园暴力与心理暴力的内涵和表现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校对学生的伤害行为等。校园暴力的内容包含: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恶作剧、勒索等,使学生或教师感到害怕或者感受到威胁气氛的情境或行动。校园暴力根据形式可以分为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的报告中把心理暴力定义为故意用力(含体力威胁)反对他人或集体,从而导致对身体、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包括口头辱骂、威胁、攻击和折磨(WHO,2002)。通过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暴力是指以大学生为被害对象,通过非身体接触方式对他人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心理暴力有三个维度:言语攻击、人际伤害、压力营造形式。言语攻击指的是采用一些讽刺性、侮辱性、蔑视性的语言打击、歧视他人,致使他人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人际伤害指的是通过冷漠、排挤、离间、欺骗等侵犯人际关系的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压力营造指的是通过强迫、威胁、隐性性骚扰、个人领域侵犯等心理压力营造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

二、校园心理暴力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暴力现状,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对就读于某财经类大学的大一至大四年级8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如下。

1.高校大学生心理暴力现状

1)大学生认为心理暴力主要是指针对心理产生伤害的行为,包含辱骂、排挤、威胁、强迫、侵占、诽谤、隐性性骚扰、欺骗、歧视九类。其中大学校园中主要的心理暴力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孤立/排挤、歧视、造谣诽谤、隐性骚扰、威胁。

2)大学生心理暴力发生次数评价为“严重”和“较多”的占多数,而选择心理暴力为“一般”以下的所占比例小,表明大学生心理暴力现象的总体较普遍。大学生心理暴力伤害程度的评价为“严重”和“较重”的占大部分比例,表明大学生心理暴力对大学生的心理伤害总的来说比较大。

3)影响大学生心理暴力的主要因素包含家庭、个人、学校或地域文化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童年生活经历;其次是来自个人的影响因素:性格、应对方式;最后来自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校园文化、同伴影响、地域文化等。

2.大学校园心理暴力特点分析通过调查显示,人格侮辱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大学生受到的心理暴力伤害中,以人格侮辱类居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格侮辱、强迫、隐性性骚扰及心理暴力总分的得分上都显著地高于理科专业,说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受人格侮辱、威胁、隐性性骚扰及总的心理伤害程度水平高于理科。独生子的大学生的强迫心理暴力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的大学生,说明独生子的大学生的容易受到强迫的心理暴力伤害水平高于非独生子的大学生。

三、校园心理暴力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兼顾管理和教育功能,有序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日常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倾向、人际习惯等方面的养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校园心理暴力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方面:

1.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心理暴力的施暴人员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阅历、社会化程度、学历学位、性别、家庭环境等方面。有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施暴力行为。另外,单亲或他人抚养的学生其施暴行为发生明显高于双亲抚养的学生。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更容易以自己的方式效仿或再现所了解的暴力心理和行为,这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所提倡的影视作品分级和游戏分级的重要原因。对此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应的对策,然而收效并不明显。

3.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集中寄宿式管理,另外学校普遍开展的班级建设和学生社团管理等学生组织,帮助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然而在大学生建立归属感以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当发生人际人际冲突,他们更容易受身边同伴的影响,不自觉的加入到施暴者当中,成为心理暴力的施暴者,即为从众。因此,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發展和鼓励大学生发展更为成熟健康的人际交流沟通方式,更易于降低大学生心理暴力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理暴力的发生是与个体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另外地域文化、家族环境等因素也是暴力产生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心理暴力关系到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校园心理暴力的有效应对,除了可以帮助校园从源头降低校园显性暴力形式——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际关系及人际冲突管理模式。

第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喜闻乐见的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学生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提升师生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注重师生心理预防排查。以日常活动为抓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文化活动,营造“关爱心理、积极求助”的心理健康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作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此外,建立健全学生心理预防排查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安全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我们要占领并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一些专题网站以及师生互动平台,更好的将校园安全知识以及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不断增加预防校园暴力的讲座、组织班级活动、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有利于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校园心理暴力的发生,从而消除校园暴力。

第三、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不乏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暴力画面,这些足以误导尚处于人格完善期的大学生。因此,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更具有时代意义。一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学校应通过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引导学生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并且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如,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开展一些列的人文学术讲座,还可以举办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剧或音乐会,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更能为其塑造优良品质。二是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高校应致力于培养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即使少数行为不端的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也会逐渐反思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减少极端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第四、开展沟通技能专题辅导,提升人际交往和冲突解决能力。沟通技能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生存技能,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存在部分学生沟通技能严重缺失,而据调查很大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均源于人际沟通。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一是倡导沟通交流和实践的心理調节模式。鼓励学生将心中困扰与教师和同学积极沟通,可以及时疏导心理压力运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表达感情、排解压力。另外通过实践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问题,寻求多种方式完善自己。二是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思想动态的引领。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帮助学生以社团活动为沟通交流的试验田,练习和检验人际沟通模式,提高沟通交流技巧,减少冲动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暴力校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反性别暴力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暴力”女
心理感受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