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育人培养体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2018-08-11 09:19霍炳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体育人

霍炳军

【摘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的重要指示。学校是培养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课堂正是育人最根本的渠道。

【关键词】立体 育人 思政教育 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次新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确保培养出高觉悟高素养有用之人,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必须坚持的工作思路。高校的学习、活动、媒介影响,与之前各阶段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学习的自觉性与传授性、活动的自主性与指导性、媒体的利用性与引领性,都是影响高校学生个人综合发展的多元性因素,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所需要重视的方面,也正是体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应当着力思考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践思维。从总体上而言,高校课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两部分,两类课程要坚持同向而行,相互影响,才能更好的发挥好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务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一种说教式、理论性语言存在于日常思维之中,因而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也略显不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性针对性,运用新时期的语言特点,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美学创新的重要性,过于书面的语言必将带来学生学习的乏味性,只有易懂且易传播的论述才能引起共鸣。另外,增加互动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重视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参与的愿望比之前有所提升,让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从自己的认知过程中挖掘出思想理论,并将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其他同学,也是对自己思想意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是专业知识课的挖掘提升。专业知识课程除了使可以让学生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水平,其中所蕴含的专业精神也是在教学中所不可欠缺的。挖掘专业知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体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而行的重要表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讲话精神的重要措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也为专业课程建设指明的方向。高校不仅要带领学生们在学术领域内创出有价值、有建树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在专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之中,教育学生们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意识,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主旋律作用

课堂教学起到的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学生进行的一些社会实践、学生团体活动、思维拓展训练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则是对第一课堂理论更好付诸实践的有益补充,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实际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旋律领域。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不乐于参加课后的活动,一方面在于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些内容过于空泛,学生从中的获得感过低,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教师因为机制上的原因,也不愿意过多的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中来,无法形成有效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产生的效果也就过于有限。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当下,高校必须要主动而为,不断创新发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一是要增强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要有效的补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授课过程中所欠缺的元素,通过更加立体化、贴近化的内容,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思想意识;二是要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力度,让学生有创新精神、具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动手实践效果。通过在教师指导下,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与影响力,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自觉实现思想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个人驱动力。三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外的作用。教师的“言教”可以豐富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而“身教”则是通过一种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学生行动的维度与限度。高校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管理办法,来激励教师多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指导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影响,不仅使学生在做学问上精益求精、在重实践上勇攀高峰、更在树才德上示范引领。

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可以将在教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得到社会实践;增加学生们设计活动的能力,激发他们发掘自身的潜力,提升他们的智慧;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培养良好品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达到了思想育人的作用和目的。

三、发挥第三课堂的主干线作用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发表评论、转载分享的主要形式。同时,伴随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与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的第三课堂,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抓好第一、第二课堂的授业与实践工作上,还要对第三课堂的思想意识进行引领。

一是增强指导性。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博、公众号等新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注册来获得平台发表自己想要展现给他人的内容。这种新形式导致了高校教师指导的缺失,而高校学生存在着思想意识与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的特点,可能会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公开言论和意见的影响,来改变他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态度、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内在思考与认同。这种高校指导性的缺失,给第一、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高校要通过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引领性教育来弥补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的影响薄弱的环节,构成立体性的思想政治指导框架。

二是增加运用性。通过新媒体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是高校学生运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属于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性分析,新媒体等领域往往会点对点的直接推送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内容,增加个人的阅读量。高校教育者要密切注意到新时代的新发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各种资源,采用网络公开课、网络新交流、网络鉴赏会等多种形式,将这些优质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让高校学生能够主动寻基于兴趣进行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三是增活管理性。新媒体平台实现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传播效应,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中都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同时,各种网络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使得最早的那个封堵式、删除式的管理方法,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疏导作用,甚至更会激起高校学生的好奇心,乃至逆反效应,即便是正确的引导也会因之前的硬式管理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引入自主管理模式,以贴近高校学生的自我方式来引领学生们对于网络舆情的思辨意识提高,不仅提高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大局意识,进一步推动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意识融入到高校学生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使其成为学生们可感知、可奉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专业成长的教育载体,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社会成长的实践平台,第三课堂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认知媒介。当今时代,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与水平、满足学生内生性多样化要求的发展时期,新形势就要求高校要在培养思想性高、能力复合性人才上下功夫。构建好立体化的高校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德育效果,在媒介中传播德育成果,让高校学生在智育和德育素养的全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思想意识高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立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