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新策略

2018-08-11 10:23孙中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孙中艳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需要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将教学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连接。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拥有生态的教学技能,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型学生。“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讲求真实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善”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最根本目的是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友善相处;“美”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精神追求,生态文明理念又是美的理念,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审美素养,创造美的能力。为此,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以“真”“善”“美”作为基调,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66-02

随着全球化趋势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全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各国首要任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将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将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也就是说,生态文明不仅担保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同样也担保着人与人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人与人的文明和人与自然的文明的统一,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真实形态。生态文明教育要还原教育本身的真实性,顾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友善关系,建立生态文明美的最佳状态。小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潜力挖掘者,为此,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渗入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

一、以“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

教师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的实质在于通过人与自然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本真状态,即人类以生态文明理念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积极和解,使人类生存方式处于本真自然状态的生态文明社会。[1]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为此做出应有贡献,但是,由于语文学科教学专业性使得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仍存在对生态文明不够重视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缺失,生态文明教学范畴狭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等问题,这就使得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养成敷衍的教学态度,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于理念的层面,甚至造就语文课堂中生态文明教育处于假大空的真空状态。对此的解决策略,首先,教师需要以“真”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理念嵌入其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积极的生态文明理念灌输给学生,把对学生进行态文明渗透教育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升级;同时,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态文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语文中接受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语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也便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其次,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的生态文明理论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本真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理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的层面,作为一线教师要树立生态文明实践的理念,把自身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在活动中提升自身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二、以“善”的情感培养为媒介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意識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拓展部分,充实的生态环境知识上升为强大的生态文明情感意识,这一步骤是内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夯实道路。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强度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2]“善”的生态文明情感是建立和谐生态环境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渗透教育要通过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善的情感与和谐的认知,学会去感受环境,感悟自然,达到丰富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情感的目标。情感的渗透就是通过渐进式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成效,这就需要以情感渲染的教学方式来作为媒介,当然,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善的情感培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理念的渗入就属于非常典型的渗透媒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生态文明渗透教育时,应该时刻把友善情感培养作为突出的媒介,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情感互动,从而让渗透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生态文明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另外,作为生态链的一环,生态文明教育还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以友善情怀相处。[3]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小学生态文明渗透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意识得到提升,而这种意识的提升不能简单的依靠考核的约束,教学效果来自于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情感的形成。应该逐步上升为学生对自然的尊敬和喜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意识到学生应该以人文主义情感为大自然的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渗透教育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情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于具体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渗透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学生心中的生态文明情感被唤醒,实现保护生态主动性,保证生态文明渗透教育实施的科学性。

三、以“美”的生态创造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环境。[4]相对于教学而言,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美丽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责任感。作为小学生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之一,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能够未来积极投身于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建美丽生态环境使命感。在学生心中点亮未来美好生态环境的灯塔,生态文明教育渗透需要让学生看到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积极的看待美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实践探索过程,悲观式生态文明观显然不是渗透教育的追求,应该立足于创新的一面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引导,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与自己命运紧密关联的事件。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美丽生态环境践行的归属感。全面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的综合性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美丽生态环境践行的归属感。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教育,更需要学生各自创新能力的提高。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把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充分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渗透教育,制定差异性的培养方案,使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语文中所呈现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美是指科学家对自然界的真貌和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美。自然界虽然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是在实质上却和谐统一,有规律可循。[5]可见,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同样可以领略科学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美,在科学美的魅力中激发学生起浓厚的生态文明兴趣和强烈的建设美丽生态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以学生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创造美。

四、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归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在语文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中去,把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实践中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根本归宿。“真”“善”“美”的生态文明教学理念也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最终目的。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于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进而逐步形成综合素养,并且这些所习得的素养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融入生活。[6]因此,在具体实施生态文明渗透教育时,应该遵循以能力提升为归宿的理念,通过灵活多样渗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小学语文中的生态文明渗透教育需要积极追求教学效益,不单纯是教學方法或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调整,而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下结合人性本真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将教学与人类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从多个角度进行渗透方法的摸索,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灵活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在完成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生态保护的“真”“善”“美”教学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普遍提升,充分体现渗透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效。

总而言之,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为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坚守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要,这对教师来说就是极大挑战。首先教师就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原语文课堂的“真”“善”“美”,培育出具有性情“真”,情感“善”,创造“美”的高水平综合素养的学生,为建设美丽的生态文明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3(4).

[2]黄爱宝.生态型政治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D].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7.

[3]人民日版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D].人民出版社,2014.99.

[4]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5]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

[6]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