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评—教”联动课堂探索与实践

2018-08-11 10:23陈乃颖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一致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近几年,我积极探索“学—评—教”联动的教学模式,并把它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用评价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不断把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对照,使课堂教学从闷、低效走向了在目标、评价导引下的有序开放。

【关键词】 教、学、评 一致性 教学案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教学目标和评价一致性研究”,课题编号为YJGH135168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76-02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任务的确立

(一)学习目标: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评价任务:用课件分别展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景,请同学们回答:(1)分别指出物距和像距。(2)分别回答哪种情况成实像哪种情况成虚像。

评价标准: (1)能区分物距和像距。(2)能认识凸透镜成像有大,有小,有正、有倒,有实有虚。

评价方式:(1)选择性评价(2)表现性评价(3)交流式评价

学习活动:(1)复习实像和虚像的区别。(2)学习新知

(二)学习目标: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评价任务: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回答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2)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在光屏上尽可能找到性质不同的像,记录下有关数据。

评价标准:(1)知道实验器材。(2)能设计出实验方案。(3)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能分工明确、操作规范、正确收集数据。

评价方式:(1)选择性评价(2)表现性评价(3)交流式评价

学习活动:(1)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三)学习目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评价任务:(1)请小组交流实验数据,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和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倒正。(2)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展示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评价标准:(1)交流数据是否真实、准确。(2)能否合理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评价方式:(1)选择性评价(2)交流性评价(3)论述式评价

学习活动: (1)交流展示实验数据。(2)、分析评估实验数据。

三、精彩片段

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凸透镜,现在请大家拿起它来观察一下,看看凸透镜能成像吗?它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我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热情高涨地观察起来。有的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有的用凸透镜看其他同学,还有的用凸透镜看窗外的景物。 观察之后,我问:“哪位同学能描述出你刚才看到的现象呢?”一位同学说:“我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另一位同学说:“我用凸透镜看我的笔,看到一个放大的像。”我又问:“刚才两位同学都看到了放大的像,那有没有同学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呢?”这时,只有很少的同学举起了手,其中一位回答说:“我用凸透镜看外面的楼房,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像。”不少同学听后不禁拿起凸透镜去观察,看到同样是凸透镜成像却不同后感到很惊讶。

我趁机追问:“那大家能大胆猜想一下,凸透镜成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同学们表现的有些迷茫。于是,我拿出照相机,说:“在生活中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给你照过许多照片是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架照相机,想为同学们照两张漂亮的照片,并且能马上展现在大屏幕上给所有同学看到呐,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我找了一位同学,请他笑容灿烂的站在教室后面和前面各照了一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问:“大家看这两张照片相同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我又问:“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回答:“大小不同。”我继续引导:“那同学们能猜出凸透镜成像不同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大家争先恐后的答道:“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片段二:形象展示,分析论证

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由于同学们没有观察到uf时的实验结果。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我用红色和蓝色把缩小和放大的像区别开来。

我问:“通过实验同学们能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哪些规律呢?”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有的同学回答说:“我发现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2f。”有的同学说:“我发现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还有的同学补充说:“我发现u=f时不成像;u

四、结语

以往教学中,我常感到自己该教的都教了,但是对学生检测评价的结果却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够吻合。为了课堂的“教-学-评”达到一致性,我阅读了《以课堂评价驱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堂评价为何迟迟难以到位》等大量的教学用书,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在摸索中改进。在讲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一节课中,我基于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采用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反馈和指导,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

陈乃颖(1979—),女, 山东烟台海阳县,本科,一级教师,现任职务:教师 , 研究方向:初中课堂教学目标和评价一致性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ONVIF的全新主张:一致性及最访问控制的Profile A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