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2018-08-11 10:23施耀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养途径历史教学

施耀珍

【摘要】培养学生历史“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历史“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与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228-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對历史的正确认识。[2]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知识是基础,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具体能力要求的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价值观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的相关的内容更多。[3]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合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人文关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最终体现学习研究历史的价值。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具体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5]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自豪感的培养重在树立学生的国荣意识,责任感的培养重在树立学生居安思危意识、担当意识。下面就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来谈谈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发挥目标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起到引领、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如在第10课《鸦片战争》一课中,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系列不平等条约,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明确教学目标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述法、史料解读、图文呈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在面对外来侵略时,除了以往提到的清政府议和妥协外,中国的爱国官兵为挽救民族危亡,慷慨赴死,以身殉国,中国人民即便是在武器落后,手持刀、矛、锄头的情况下也自发组织抵抗外来侵略斗争,如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我将借助多媒体展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图文资料。

通过图文史料解读,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更显丰满、立体。史学图文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人物,从而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有效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法。《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导入,我将设置问题: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中国的农民或者是地主,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而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农民或是地主的身份回到“过去”,从而思考在中国遭遇重大危机,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民和地主阶级是如何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层层设问,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已置身历史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引导,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枯燥无味、一眼一板的授课,加强了师生互动,体现了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投身课堂,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达到历史课堂育人的目的。

(三)打破课程限制,进行课程整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侵略。授课时,我将打破课程限制,把本专题内乃至高中历史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相关课程融汇贯通,实现侵略与反侵略的相互对应,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其实是问题的两面,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为保卫家国安定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会补充必修二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课程整合补充史料,打破学生对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它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最后失败了这一认识层面上,打破思维定式,开拓学生视野,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又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会在讲述甲午战争带来的影响时拓展补充战后的留学生问题及选修一戊戌变法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遭受侵略之后中国不同阶层奔走呼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积极、青年学生、无产阶级……每一个中国人都曾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华民族的这种不畏艰难、越挫越勇的探索精神,来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追求与期盼。

三、结语

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重在强调培养学生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落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明确课堂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巧设课堂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整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而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教师自身素养、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期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的历史课堂能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4]徐蓝.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问题,2017.

[2]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2016.

[3][5]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2012.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养途径历史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