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化情境,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2018-08-14 14:35吴梅珍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图形创设意识

吴梅珍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其创造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了几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具体策略,与各位同行共享。

【关键字】小学;情境;问题意识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激发兴趣的,引导主动探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由此可见,教师若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当以学生们的兴趣作为突破口,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收获新知。

比如笔者在对《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将实现准备好的教具放在课桌上,然后让三个学生分别站在纸箱的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并画出自己眼中看到的样子。在这三名学生画好后,笔者将三幅画给学生们进行了展示,学生们惊讶的发现,虽然是画的是相同的物体,但是画出来的图形却有很大的差别。于是笔者向学生们讲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大家可以亲自检验一下。”笔者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开始饶有兴趣地进行尝试,对笔者所说讲的内容有了亲身的体会。紧接着笔者说道:“大家观察一下刚刚的三幅画,说一说三幅画具体有哪些不同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比较,最后有的学生答道:“这三幅画中,有的人看到的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人看到的是两个面,还有一个人看到的则是长方体的三个面。”笔者肯定道:“没错,回答的很对。”这时候有学生追问道:“那么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呢?”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究。最后学生们通过实践,自主探究得到了正确结论: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并展开自主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贴近生活的,引导学以致用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进而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笔者在对《去游乐园》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每人坐太空船12元,5人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计算结果,完成后与同伴交流计算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口算、表格、竖式等多种计算方法,老师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学生学会了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一次进位)。緊接着笔者说道:“大家成功的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应用问题,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乘法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答道:“我们在坐电动火车时也用到了乘法,票价6元,如果13个人乘坐,那么需要多少元呢?”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贴近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切实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建构体系的,引导形成网络

反思是课堂教学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反思能够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在反思环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引导他们形成知识网络。

比如笔者在对《什么是周长》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在课堂结束时,笔者向学生们讲道:“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对这一节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学生们总结道:周长可以通过测量与计算得到,对于一些规则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可以首先测量出平面图形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即可得到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些不规则的图形,例如树叶,可以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用细绳围绕一周然后拉直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细绳的一端要与零对齐。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的问题情境,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使他们善于提出反思性问题,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看似矛盾的,引导发散思维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性创设出矛盾式的问题情境,通过巧妙制造问题矛盾,从而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深化其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面积》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在课堂开始,笔者提问道:“观察图形(1)与图形(2),大家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呢?”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图形(1)面积更大,有的认为图形2)面积更大,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于是笔者将学生们划分为三组,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在一个组内,然后组织三个小组开展了激烈的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认为图形1面积大的学生代表说道:“我们分别量出了图形(1)和(2)各边的长度,然后分别加起来得到了24和18,很显然是图形1更大。”认为图形(2)面积大的学生代表说道:“我们认为图形2看起来面积更大。”而认为两者面积相等的学生代表说道:“将图形1从中间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长方形,然后将这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恰好能与图形2重叠,所以说明图形(1)和(2)的面积相等。”该学生一边说一边进行演示,最后成功说服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紧接着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对错误观点进行了解释,并向学生们讲解了求解图形面积正确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亲历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知识习得过程,有效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高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层层递进的,引导心理发展

学生们认识事物与接受知识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遵循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笔者在对《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们对典型例题进行了练习,从而让学生们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强化他们的应用能力。例如:“小明一共有20元钱,他去超市买了三包单价为4元的饼干,请问小明最后还剩多少钱?”笔者首先提问道:“小明买饼干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学生们通过计算得到4×3=12元。随后笔者提问道:“题目问小明最后剩多少钱,需要怎样计算呢?”学生们回答道:“应该用小明金钱总额减去花费的钱,也就是20-12=8元。”紧接着笔者又追问道:“大家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随后学生们得到了答案:20-3×4=8元。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强化了学生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多元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升华其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培玉.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5):84-85

[2]李卫健.谈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1):79-79

猜你喜欢
图形创设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分图形
找图形
消防意识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