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2018-08-14 14:35许竹兰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趣味田径实验研究体育课

许竹兰

【摘 要】趣味田径作为国际田联创新型的田径运动改革形式日益受到业界内外的关注和重视,而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同样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意义。经过对比实验研究,有关方面可以分析出趣味田径对于初中体育课产生的推动作用,因此适宜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学借鉴与实施。趣味田径的核心在于提升传统田径项目的趣味性,由此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在丰富多彩的田径运动形式中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从而达成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战略目标。

【关键词】趣味田径;初中;体育课;实验研究;分析

趣味田径概念的提出最早起源于国际田联,意在通过丰富田径运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传统竞技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非专业体育人士主动参与到田径运动项目中。这一革新化的田径运动形式不仅对于普及田径运动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十分有益,也是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良策。尤其是对身心发育正处于极其旺盛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将趣味田径引入常规学校体育教学能够辅助日常教学提升品质与成效,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创新田径运动形式。

一、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背景

趣味田径之所以与传统田径运动项目与内容存在差异,其核心正在于其“趣味”二字。也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田径项目的运动方法,借助包括各类软性器材与器械在内的辅助工具使田径运动不再单调重复,进而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出参与运动者的兴趣。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正处于身心成长最快速活跃的阶段,学生精力旺盛但体能体质依然无法与成年人相提并论。故这一时期的初中生虽然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然而易于兴奋但难以持久的特性却决定了初中生在体育运动中往往容易缺乏足够的耐性和韧性,对需要通过意志力完成了各种田径运动项目常常望而却步、无法胜任。

但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少数几类田径和球类运动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始终不能彻底改观,这就造成不少初中生面对体育课程提不起精神,或是通过“消极怠工”应付教师,或是想方设法偷奸耍滑蒙混过关。久而久之,初中校园中就常常会出现学生在课余时间生龙活虎地在操场玩耍,而一到正式的体育课反而变得无精打采。

正是察觉到了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这些情况,国际田联才创造性地提出了趣味田径的运动口号,旨在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体能消耗大又机械重复的局限。这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普及田径运动,也能帮助中学体育丰富教学手段,实现培养中学生运动习惯、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

二、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在既有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初中体育趣味田径一般采取分组对照实验的形式,重要在七、八年级展开。并且参与实验的学生中男女数量相对均衡,体能体质情况差别较小。这种相同或类似的实验学生设置能够避免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由于先天条件差别过大而给实验研究造成失真的潜在风险,从而得到尽可能准确科学的实验结果。

一般情况下,实验持续时间会安排在两个月以内,且以九月至十一月期间的下半学期为宜。目前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趣味田径形式涉及跑、跳、投三大类,具体内容则有障碍跑、接力、耐力跑;蛙跳、侧跳、跳绳、撑杆跳远;后抛投掷、标枪投掷等。

实验形式则采取学生分组后再轮换运动项目的形式,使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进行相同或类似的田径锻炼,之后进行分数计算。待全部项目和小组都完成了训练,通过计算总分得到最终的测评结论。

经过实验,最后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相似与不同的实验结果。

相似之处在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采取了形式各异的田径运动项目和内容,都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目标与方向,都非常注重运动安全的防护,且同样开展了运动安全防护的必要举措。

不同之处则在于,传统的田径运动体育教学的项目与内容比较有限、单一,且由于严格按照教学课程的预先设置,教学过程相对机械。而趣味田径则具备更多的灵活性与过程铺垫,能够借助更多循循善诱式的过渡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田径训练,例如同样是撑杆跳,趣味田径会以撑杆跳远为起始,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撑杆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逐渐熟悉了撑杆运动的过程与特征后,再进入到正式的撑杆跳远阶段。显然,经由过渡性练习后,学生能够更好地降低因为陌生感而对撑杆运动产生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直接进行撑杆运动而潜藏的运动损伤的风险。

三、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培养体育精神和运动习惯

趣味田径的趣味性是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初中学生积极投入田径运动的最大动因。由于运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充满娱乐性,初中学生便能更好地改变对田径项目难以掌握又辛苦疲乏的主观成见。而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身体的劳累感会随之弱化,代之以相对持久的运动兴趣和热情。

尤其是趣味田径中增加了众多团队合作开展的项目,在与同龄人的共同运动中,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克服个体在体育锻炼上容易出现的怕苦怕累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团队运动的持续进行,学生在群体中得到的精神鼓励和意志支撑强度会逐渐增加。学生既能在运动过程中理解和认识到体育精神的价值与内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更加积极参与田徑运动的内生动力之一。

一旦学生对趣味田径具备了更高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则这一体育锻炼的形式就能在学生的意识和身体中逐渐固化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自觉。显然,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精神与运动习惯大有助益。

(二)提高体能、改善体质、开展素质教育

毋庸置疑,趣味田径固然充满趣味性,但依然属于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运动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更多创新型的改变,其锻炼人类肢体和精神的本质不会改变。因此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最显著的积极意义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体能、改善体质。而这样的提高与改善又是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提升至关重要的组成,因此随着体能体质的良性改变,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在正向发展,这正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战略方向发展的落实。

四、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策略

(一)根据素质教育目标灵活应用

趣味田径的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决定了其在初中体育课中应用的不拘一格,既可以作为正式课程起始之前的热身运动,也可应用于结尾之处的整理运动,如果有需要,作为正式课程安排亦可。比如障碍跑,由于其中的障碍物设置可多可少,只需教师掌控好运动强度,根据实际需求减少或增加障碍物数量,就既可作为低强度的热身或整理运动,同样亦可成为有足够体能消耗的正式教学内容。

因此初中体育引入趣味田径的重点在于根据素质教育目标灵活应用,一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切实促进体能体质的提高为要务。

(二)做好安全防护、提升教育品质和成效

一切运动项目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安全风险,即便是趣味田径也不例外。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做好安全防护是提升教育品质和成效的核心之一。

比如在体育课程刚刚开始时,引入趣味田径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机能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性需求,应避免选择太大强度的内容,可适当简化趣味田径的中间环节,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田径运动的节奏。而到了即将结束课程时,由于身体即将从动态回复到静态,需要一定时间平复高强度运动后的肌体兴奋度,此时同样需要选择低强度项目过渡。如此才能更好地规避突然开始或结束运动状态易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疲劳甚至伤害。

又如,无论有无器械,教师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在运动中的身体和精神情况。一旦教师察觉到可能产生运动疲劳甚至运动伤害的风险苗头,就需要果断地改变教学节奏甚至暂时中断运动过程。这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干预才能提高安全运动的水平。

此外,在选择趣味田径项目时要考虑其在不同课程主题中的关联性。比如在跑、跳或投等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中,引入趣味田径的形式与内容也应保持相对一致性,从而使教学不同环节间更具互动和反馈价值,以此实现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结束语

对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正好处于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生长发育最为快速多变,这一时期通过增强田径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意识与能力,是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不容忽视的形式。现实中,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也佐证了趣味田径对实践体育课的促进意义,是值得当前和未来在中小学大力推广的创新体育教育方法。而作为针对初中学生的趣味田径项目同样需要把握好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长,尤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体能与体质的客观情况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差别化练习。

【参考文献】

[1]袁春夫.基于新課程背景的中学体育运用差异性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6(02):56-57

[2]俞东平.初中校级运动会趣味性项目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4)

[3]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趣味田径实验研究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趣味田径在职高田径课中应用的优劣势分析
趣味田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
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