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知彰 持之以恒

2018-08-14 14:35叶敏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潜意识长效机制习惯

叶敏

【摘 要】初入学儿童的美术课堂,借助于儿童游戏的天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但这份热情和兴趣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教师微彰兼顾、刚柔并施、持之以恒的呵护和和维系。需要教师带着孩子从课堂倾听到材料准备,从执笔运线到造型表现的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反复运用,逐一落实,使之成为植根与人的潛意识的习惯,才能满足孩子成长中对美的需要。

【关键词】习惯;潜意识;长效机制

一、知微知彰——扫描初入学儿童美术课堂习惯现象

现象一:“不会倾听”的苦恼

在一片热闹的喜欢声中,如果教师理性的观察美术课堂会发现,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师生互动很热闹,可总有几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或是刚提出作业要求时,学生急于表现,无暇顾及教师的讲解,结果到了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才发现问题多多,“可不可以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怎么办”“那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提问声此起彼伏。

现象二:“材料没带”的无奈

上课铃声响,老师开始上课了。下面总有些同学忙碌着找学具——水彩笔、美术书、剪刀、胶水……找不到、忘了带、就开始借,教师允许吧,学生会“借势凶猛”,后患无穷;老师不允许呢,孩子们会心有不甘就偷偷的借。好不容易借到了,老师课也上完了,要动手操作了吧,具体要求也不清楚,有的工具你也要用,我也要用真是恶性循环,课堂效率无从谈起。

现象三:“不教而教”的迷茫

美术教学中不乏有“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独创性至上”的观念,所谓“每个儿童都天生具有艺术家的素质……给孩子一支笔,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得美术课堂上教师生怕压制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创造力,不敢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性双基指导。在课堂中学生不断的体验在各种媒材和变换着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期待着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和灵感的迸发。美术作业品种繁多,数量可观,也有一些独巨匠心的好作业。但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材料的频繁变换搞得师生都“疲于应付”,以致最后的教学效果总觉得“浮于表面,深入不够”。

笔者的观点: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独创性固然重要,但仅靠变换材料和教学内容来刺激孩子独创性表现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能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逐步落实美术学科体系和文化传承。并以此为支撑才能更好的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独创性,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更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柔知刚——应对初入学儿童美术课堂习惯策略

看到了问题,在教学中尝试着解决的方案,开学初比较关注的做法是:

策略一:“及时报”,仔细倾听,按需养成。

由于年龄的因素一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比较频繁,相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一有风吹草动他们的思维便飞到了课堂之外,或者是他们过于专注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而忘记了自己是在上课。

也因为美术学科的包容性很大,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的表现方法是多元的。可能在教师最初提出教学内容时,学生根据固有的经验,已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满足于此从而消极抵触教师新知识,新方法的引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观注留于表面,不再深入,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倾听不认真,后果很严重”,我想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会“水到渠成”得多。我在第一节课走进教室时,就把这一习惯的行为训练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它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就特意放慢节奏落实倾听习惯的养成练习。根据事例提出倾听的重要性,习惯的养成不可能立竿见影,提出了倾听重要,但要把它变成实际的行动则需要不断的重复。在接下来的环节我就设计了“摆放学具”“粘贴表格”等这种让倾听的内容马上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练习。在这种“及时报”式的行为重复活动中,让倾听的习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逐渐生根。

策略二:“建章立制”,材料准备,督促养成。

1.提前泄露“兴趣点”

我始终认为能长期带齐材料的同学就是一个美术学科不折不扣的“爱好者”。因为没有对美术学科有那么一些学习的期待的话这一系列的准备是难以长期坚持的,就算迫于老师的监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兴趣的激励真的不容忽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前一个内容结束后一定不忘泄露一下下一节课的趣味点,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为麻烦的材料准备历程做上一些铺垫。

2.细心探讨“准备法”

孩子年龄小,家里几代人为着孩子转,孩子的自理能力可想而知。教师对学生的工具如何携带和保管方法的细致指导非常有必要。诸如准备一只美术用具专用袋,水彩笔下笔要轻,画好及时盖好笔盖,油画棒拿笔要低,不然笔头容易断;学具放在左上角,操作场地要大些;工具分类放入工具袋;整理书包时按需要准备学具。并且养成珍惜学习工具,知道感恩的优良品质。养成善于整理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别看孩子年龄小,单纯的说教很难直根于他们的内心,我认为只有方法和后果同时放在学生面前,方法才能在他们的内心得到认可。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准备材料我的课堂一定有一张贴在书上的《美术材料准备表》(如图4),教师在美术课下课前一定会明确提出下节课的材料准备要求,还要督促学生把准备材料的序号填入表格中特定的空格中,有时还要请同学互为检查,确保填写的准确性。以便整理书包时有据可查。如遇上特殊情况需要家长的帮助我会通过校训通直接和家长联系。

策略三:“抓起点”,重组教材,有序养成。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编排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由于美术学科特点,它的编排次序没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侧重点的落实需要课程安排的依托。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习惯,以及学校活动实际我把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内容做了调整。现就绘画单元习惯养成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针对新入学儿童已有的绘画经验不同,结合始业教学提出的常规。我没有直接安排造型练习而是就“画线”“涂色”这些绘画最初的技能逐项和孩子们进行尝试。放低了起点便于课堂运作习惯的巩固和新习惯的养成。我们称为“绘画预备期”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策略四:“巧激励”持之以恒强化养成

1.点滴强化积累法

任何一个行为的定型,需要一定力度的督促,更需要正面的引导。我在日常的课堂上,总想建立一个比较合理,又操作便捷的课堂激励体系。让点滴进步都能得到肯定,在习惯形成的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一个“好行为”积累的作用。我目前尝试用的方法是比较迎合一年级学生的彩色花和五角星的激励法。彩色花是我自己做的,它色彩鲜艳,富有变化,作为奖品本生就能刺激学生的眼球,所以我把它当做随时性的,对学生好行为的肯定,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它的作用是短时的,但我也建议学生把它收藏在粘贴在美术课本扉页的材料准备表格里,到学期结束我们把它和作业成绩一起结算。五角星是我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一般我在学生的作业中会按作业的操作步骤分阶段提出要求,在课堂上学生绘画时我就逐个看过去,边看便肯定,边提改进的方法。肯定就在作业右下角学生署名的边上小小的打上五角星,有不足的如果下次看到改进了再补上五角星,一个、两个或多个按同学的作业质量而定。如有的作业没法保存,我就把学生成绩打在材料记录表上。这些在期末学生画册装订好后都是学生“好习惯”的见证。

2.多种平台展示法

美术知识的习得,如果能在生活中得到使用,更能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恰巧刚完成涂色练习就碰上学校开一年级家长会,需要制作学生座位牌,我就借机把上一次的涂色练习用上了,还带着同学大大的写自己的名字,装饰效果不错。我们说好开好家长会后再把它收藏起来等学期结束时作为自己绘画集的封面,孩子们可高兴了。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沉浸其中固然重要,但学以致用更能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总是不遗余力的展示学生的作业。如:送学生作品去比赛、学校出画册、把优秀课堂作业在学校橱窗里或在博客里展示出来,不光是因为学以致用,更是“因为需要才有动力学好”。

结束语

一件事、一个人能否成功,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成效如何?往往在于能否坚持不断,能否坚持到底,所谓“水滴石穿”。人们往往把这归之于“意志”,其实,有一种比“意志”轻松得多的好方法,那就是让习惯植根于你的潜意识。

【參考书目】

[1]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3]贝帝·爱德华.象艺术家一样思考[M].海南出版社

猜你喜欢
潜意识长效机制习惯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好习惯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