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2018-08-14 09:42房立明
山东青年 2018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房立明

摘 要: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形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充电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社交媒体,例如说微信、微博等,这些社交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也就是自媒体时代,也可以成为是个人互联网时代,主要是社会群体能够通过个人的媒体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信息短小的特点。微时代的来临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跟微时代理念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微时代的内涵

1. 含义

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群众的喜爱,接下来社会中的各大主流媒体平台都开始开通微博、微信服务,随着微博、微信平台使用人数的不断增长,微博和微信等网络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更加促进了我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和客户端的交互影响下,微时代来临了。微时代可以理解为依托着微信和微博等新型传播媒介而生,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小、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一种新兴时代[1]。微时代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例如说人际交往以及文化的传播等。

2. 微时代的重要特点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受众非常广泛,同时传播量非常大,随着3G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不在受限于需要使用电脑,而是能够使用手机客户端,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的处于网络过程中。由于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大量的信息冲击着网络,其中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信息的发布数量和集中度成为了影响人们认知的主要因素。信息具有流动性特点,随着流动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范围也逐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从一开始用户是信息的接受者,一直到后期成为了信息的扩散节点,这种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是跟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广泛度都有区别的。微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和时效性和比较强,碎片化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2],随着我国社会阶层划分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的身份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在微信和微博等媒介形式当中,用户能够使用简单的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就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这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微博和微信还能拥有分享和转发功能,能够让信息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评论功能的出现能够让用户之间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提升了信息发布的有效性。

二、 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形式就是手机上网,这也就导致微信和微博的大量使用者中大学生占据了大多数,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使用微博和微信来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从而详细的了解社会的各种新闻动态,通过微博和微信来分享个人心情进行信息传播,开展网上的人际交往。不光是大学生,在社會发展过程中微博和微信也几乎成为了主要的社交媒体,这一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可以应用微媒体的分享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微信和微博的出现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大学生想要跟外界产生交流,大部分都会选择使用微博和微信媒介,微博和微信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跟好的自我展示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们的微博或者是浏览学生朋友圈的形式,及时的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师生在办公室座谈的尴尬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在朋友圈或者是微博上经常性的发布具有正能量的图文资料[3],或者是建立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引导大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讨论,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隐形教育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和生活化。

微时代的出现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由于微博和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了解教师对于社会热点的思想观点,并且引导学生能偶股积极主动地跟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强化教师和学生孩子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微时代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民互,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教师的了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对象,教师越来越关注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看法,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积极性。

2、 微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微时代的网络力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上就是心理疏导、开会或者是期刊教育等形式[4]。在微时代来临之后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都失去了原来本身的意义,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越来越不够重视,难以有效的理解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内容。在网络中建立的校园社区等内容大部分也是照搬照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并没有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贴有创新载体标签,传播的信息也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难以带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微时代的微媒体形式出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微信和微博的新媒体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微时代的大学生能够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来获取信息,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例如说在微信当中能够支持摇一摇或者是查看附近人等社交功能,开放式的社交圈把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无限的伸展,对于学校的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再加上目前使用网络的用户有非常多,产生的网络信息具有不可控性,这也就意味着用户的媒体素质以及用户的言论动机都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近些年来西方对于东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势力应用网络可以散播更多的资本主义情绪,对于集齐了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大学生们长时间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

三、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重视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趋势,认识到微时代的出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微时代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5]。高校一定要尽快的适应现代化时代发展变化,创新思想政治自教育工作观念,打破传统的工作观念,跟学生积极分享信息,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允许多元化的思想存在,让高校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和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微媒体等流行话题,实现微媒体功能的现实化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活动中来,在现实生活中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弘扬主流价值观

微媒体的使用人群鱼目混杂,因此产生的信息也有可能良莠不齐,为了能够避免垃圾信息的出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高校需要积极应用微媒体新媒介形式,引導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6]。高校不能采用强硬的态度来强制学生禁止使用微媒体,但是可以甄别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引导、约束和监督,帮助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对于大学生们关注的人点问题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慎思慎独、自觉自律的良好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能够学会理性使用微媒体。

3. 强化校园微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代表,微时代是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基于校园文化建设[7],打造出良好的校园微文化,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微文化气氛,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的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质量。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采用微时代新发展思路,准确的把握好微时代的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时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昌福.“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78-79.

[2]姬广阁.“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1):70-76.

[3]王素芬,孙绍斌,李润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8,31(01):99-105.

[4]张剑宇.“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12):76-79.

[5]张文.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2):4-6.

[6]张雷.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J].才智,2017(35):130.

[7]梁海燕.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J].智库时代,2017(15):176+179.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