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态教学与传承策略探析

2018-08-15 10:50王爱春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承美术

王爱春

【摘要】江苏省江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南通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美术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推进江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与传承呢?本文从教师要形成多维的课程开发意识、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构建开放式美术生态教学新模式、在本土文化传承新体系中求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美术 生态教学 江海非遗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6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西方多元文化倾向及现代主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冲击,人们对传统的文化逐步淡化,往往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优秀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民族情结难以形成,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严重衰减,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与民族复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各类非遗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与民族复兴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江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特指地处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地处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与美术有关的内容有三类:人文类:如童子戏、木偶剧、板鹞风筝等;民俗类:剪纸、年画、农民画、灶台画等;应用类:红木雕刻、蓝印花布、花卉盆景、编织、仿针绣等。

2015年起,笔者开始了基于“江海非遗研习”的生态美术教学研究。在研究中,笔者认识到江海非遗研习是当代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与理想选择,其不仅能丰润中小学美术的课程资源,更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广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那在推进江海非遗研习的美术生态教学与传承中有哪些策略呢?

策略一:教师要形成多维的课程开发意识

现代的教育体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规范,对课程的开发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教师应成长为研究学生需要、研究教学资源应用、研究教学成果推广、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与探索者;应该全力提升并成长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实践者,同时还要树立按照具体的教学目的去选择合适内容并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如在中小学江海非遗研习的实践过程中,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从无到有,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文本资料与教学成果,更是纷纷成长,先后成为南通风筝、蓝印花布、编织、仿真绣、剪纸、年画、童子戏、木偶剧、红木雕刻、农民画、灶台画、花卉盆景等方面的专家,引领了南通江海非遗的社会传承。

策略二: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国内外各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的图书馆或资源库,及时去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查阅各类资料与图片。基于这样的实际便利,笔者确定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江海非遗研习的具体项目。同样,面对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尤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非遗文化研习中,笔者借助校園网络平台与南通相关美术教师QQ群、微信群、APP等现代网络手段,构建了“江海非遗研习”慕课论坛、慕课群,倡导教师们共同研究、发布众多适合的非遗研习资源,方便了美术生态教学的课堂应用与教学需要。许多师生还大胆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发布研习成果,为江海非遗的研习、传承与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策略三:构建开放式美术生态教学新模式

江海非遗研习,不仅能使学校和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研习中进行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对转变中小学美术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采取了开放式、交互式的交流方式,实现了美术课堂的翻转,使学生家长、民间艺人、专家等众多的社会人群都能参与到非遗研习中来。同时,就江海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本身所呈现出的创造性、开拓性的性质来看,其对美术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江海非遗研习实践中打造江海非遗校本教材的过程,则能从多个层面延伸美术生态教学的长度与广度,对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文化传承和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让江海非遗的生态教学更加生动。

策略四:在本土文化传承新体系中求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组成这个城市的主体——人,而教育则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教育对城市的文化自信,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江海非遗是江海文化、南通文化的代表,现存的海安青墩、吉家墩等文化遗存,可以证实五千年前南黄海之滨(江苏南通)已有人类活动,从出土的玉器、陶器、骨器等器物的形态上看,这里既有吴越良渚文化的烙印,又刻有齐鲁大汶口文化的痕迹,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南通就可能是南北文化交汇的节点。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南通美术文化的久远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

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保留自己本土文化对确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江海非遗等本土文化正是我们自己的“根”与“本”,所以我们进行江海非遗研习的美术生态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在本土文化传承新体系、新模式中求发展。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实施非遗研习,对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自信及美育素养的提升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民间美术最让我们深深敬仰和感动的,莫过于从它身上所发散出来的,那数千年来呈现出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乐观、坚韧的品格。而我们当前振兴国家、民族所要培养的人才,不正是需要这些优良的品质吗?深植于本土文化土壤中的江海非遗,作为我们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载体,任重而道远。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传承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