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之层次分析法教学札记

2018-08-18 05:01傅满义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言教学层次分析法现代汉语

摘 要: 层次分析法是语法分析中最基础的方法,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层次分析的原则、有关兼语式的处理、有关虚词在切分时的划界问题加以考察和探讨,强调教材应注意对分析原则表述的准确性、补充介绍层次分析的系统性原则,主张兼语式宜归为连谓式的处理办法,并说明层次分析时应注意虚词划界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法分析 层次分析法 语言教学

层次分析是分析语句结构必不可少的手续,层次分析法是语法分析过程中运用得最基础的分析方法。有关层次分析法的教学内容是“现代汉语”课程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现代汉语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常见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如北大本、黄廖本、胡本、邢本等都有详细程度不等的介绍[1]-[4],其中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论述得相对较为详细[5]。笔者在课堂专业教学和课外考研辅导等实践中,发现有关层次分析法的理论阐述和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探讨和补充之处。

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侧重从层次分析的原则、兼语句式的处理、虚词的切分问题等方面加以考察和探讨。

一、关于分析的原则

关于层次分析的原则(或依据),一般概括为三条原则:结构原则、功能原则和意义原则[6]1-57。前两条着眼于句法结构,也是归纳为一条原则即形式原则,如果为了分立为两条,从逻辑上说就应该让这两条原则相互独立,而不能成为相互交叉或包含的概念。但有些教材对前两条原则上的说明则有模糊之处。

例如,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以“一辆新车”为来说是说明结构原则上,认为“切分得出来的两个部分都必须是合法的句法结构体”[5]195,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教材中说“一辆新车”切分为“一/辆新车”不成立,可能存在争议,因为“一辆新车”一般切分为“一辆/新车”,但在生成语法学界,像前者一样切分,也是很常见、可以接受的做法。这只是一个小的分歧,教学可以回避。需要补充的是,其实这里可以用教材中说明第二条原则的例子即可,即“刚买的书包”切分为“刚买/的书包”不成立,是因为“的书包”不成结结体。这样既没有争议,又简洁明了,两条原则结合起来看,更适宜学生学习和掌握。

该教材认为“一辆新/车”这样的切分不成立,是因为“一辆车”作为主谓短语虽可成立,但在本句中不是合法的结构体。这本身的诊断没有问题,问题是“一辆新”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它在本例句中与其后的“车”不能组合。因为不能组合,所以可以确定“一辆新”不是合法的结构体,其判断的标准是不符合第二条原则即功能原则。按照教材的分析,第二条的功能原则被包含在第一條的结构原则之中。笔者建议把有关“一辆新/车”切分不成立的原因放在对功能原则的说明中。笔者认为作为教材尤其是作为语言类的教材,其表述的逻辑性、语言的严密性方面要特别强调。历年来,学生考研遇到一些现代汉语的问题向笔者询问,有不少问题是教材或辅导资料本身的表述矛盾或不准确造成的,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层次分析的原则,除了以上三条原则需介绍外,有些具体问题还可以作一些补充,比如注意语音结构与语法结构的不一致之处,例如“我是一个兵”,语音结构是“我是/一个兵”,语法结构是“我/是一个兵”。其中,结构层次的切分,还应注意切分的普遍性或系统性原则,这一点值得强调、补充。例如“他吃饭”之所以切分为“他/吃饭”而非“他吃/饭”,是因为前者是动宾短语作谓语,而按后者分析是主谓短语带宾语。一般认为动宾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主谓之间的关系比较疏松,这在汉语中很突出很典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系统性的表现,后者从世界语言类型上看也不具普遍性。又如陆俭明在《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7]209-224举例说“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好像存在两种切分:(A)爸爸的爸爸的/爸爸,(B)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但结合更多同类的例子如“王刚的父亲的徒弟”等,从事实和理论上都应分析为(A)而非(B),这类结构不是多切分结构。

在讲授层次分析法,可以注意选用有趣的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所谓有趣不仅仅是好玩好笑,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语言生活的同时,丰富理论认识。像上面所举“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之类的例句,可以很好地扩大学生眼界、加强分析深度。

二、关于兼语式处理

关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内容,教材一般结合短语类型、单句句型、歧义分析展开,其实也可以扩展到构词分析、复句分析等方面。有关层次分析的学习和巩固要结合学生的练习加强。就层次分析的难点问题看,学生最常涉及的是有关兼语式的处理。

所谓兼语式或递系式的范围,学界也有争论,如“我喜欢他老实”之此是不是兼语式,暂且不提,以下只以典型的类型如“请客人吃饭”来谈。此类结构是分析为兼语式,是归为连谓式的一小类,还是认为所谓兼语后面的成分是补语等,也有不同的观点。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以层次分析法分析,怎么区分?

有些教材把“请客人吃饭”切分为“请客人”“客人吃饭”,这实际上进行二次切分,或者说是跨层分析,两者在画图表示时不处于同一层次。这构成了对层次分析的否定,我们认为这样切分不好。有人用生成语法理论分析,此句中“吃饭”前有一个空语类[8]257。按此分析,可切分为“请/客人吃饭”,这种方法可以参考。但现代汉语教材的大框架是结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朱德熙在《语法讲义》[9]162和《语法答问》[10]中强调的方法,把兼语式归入连谓式(或连动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无论前述从生成语法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还是按朱先生文中提到的有些方言中的所谓兼语是宾格形式分析,所谓兼语,在切分时只能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而不能与后面的谓词组合,即“请客人吃饭”在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只能切分为“请客人/吃饭”,而不宜跨层分析为“请客人+客人吃饭”。

二是现在的教材或明或暗地采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强调区别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所谓兼语在语义上可以是后面谓词的施事,但施事属于语义平面,而兼语是不是兼有主语的功能则属于句法,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请客人吃饭”与“买一份报纸看、买把刀切菜”从句法上应归于一类,只是“客人”的语义角色与“报纸”(受事)、“刀”(工具)不同而已。

另外,采用跨层切分,还可能遇到更复杂的例句不好分析,如“你给他找本杂志看看”。如果处理为连谓式,就很容易逐层切分。

如果为了中学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的方便实用,把兼语式从连谓中划分出来、单列一类,就可以采用北大本《现代汉语》的做法,把“请客人吃饭”层次切分为“请客人/吃饭”,结构定性为“递系”。

总之,“请客人吃饭”之类所谓兼语式不宜跨层切分,只宜切分为“请客人/吃饭”,至于定性为连谓(或连动)还是递系(或兼语式)的不同处理方案,可以向学生略加说明。

三、处理虚词的划界

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分析确定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主谓、动宾、定中等。为了简化分析,有些教材在切分结构或画图表示时,忽略虚词的划界。我们补充虚词在层次分析时的划界问题,有助于教材其他部分对虚词的分析说明,也有助于学生对层次分析的深入理解。

第一,有些教材在介绍助语结构如“的”字结构、比况结构时,不得不考虑虚词的划界问题。如“那个戴眼镜的是他老师”,主谓只能是“的”字结构“那个戴眼镜的”,而不是“那个戴眼镜”,这里的“的”必须划在主语之类。又如“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之类“的”字结构联合作定语,必须把“的”划在联合的定语之中。遇到“那个戴眼镜的老师是我的汉语老师”之类的例子,在切分主语时,有些教材只把“那个戴眼镜”“我”分析为定语而不考虑“的”的前后归属,这是不一致的做法。

再如“像猫似的”是切分为“像/猫似的”还是“像猫/似的”,是表比较还是表比拟,是有歧义的,这时必须考虑“似的”的划界问题。

其他类型的虚词,在讲解时也会遇到划界问题,如“他来了吗”第一层次应切分为“他来了/吗”,又如“别扔了”有两种切分(别/扔了,别扔/了),意义不同,“了”的意义也不同;再如“在贫困县的小学”是切分为“在/贫困县的小学”还是“在贫困县的/小学”,也存在歧义。介词“在”的连域不同,在切分时划界也不同。

第二,考虑虚词的划界问题,既有利于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又可以加强理论的探讨,如“的”与“之”有所不同,在层次分析时也有不同的表现,却常被一些学者混为一谈。现代汉语中,位于定中结构中的“的”是从属语标记,是后置性的成分;位于定中结构中的“之”是核心标记,是前置性的成分[11]43-44。举例来说,“北国的春天”不能分析为“北国的/春天”还不宜三分为“北国/的/春天”,而只能切分为“北国的/春天”;“北国之春天”却只能切分为“北国/之春天”。这样才能讲清“白的或黑的裤子”“梅之欹、之疏、之曲”之类结构的构造。讲解“的”“之”的前后归属问题,可能涉及汉语词类的划分、汉语语法特点的认定等理论问题。

第三,关于并列连词如“和”“或者”等,在层次分析时是不是也要考虑划界问题,是不是要向学生作介绍,也是一个具体问题。例如联合短语“北京和上海”,是不是只能处理为三分结构“北京/和/上海”?按照刘丹青的介绍分析,连词“和”本质上还是加在其后的一个被联系成分上的[12]69,即“北京和上海”可以切分为“北京/和上海”。另外,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提到,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应该二分,如“长得/漂亮”,表示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只能三分,如“看/得/见”[9]125-126。“看不见”可以二分为“看/不见”,以此类比,“看得见”之类结构是不是可以二分(如“看/得见”)?还有,“动介名”组合,如“放到桌上”“生于1990年”,是把“动介”看作词还是把“介名”分析为介宾短语作补语?我们以为这在理论上值得探讨,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作一点补充介绍,也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结语

层次分析法是语法分析中最基础的方法,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为突出重点,可以系统地介绍层次切分的结构、功能、意义三原则,但应注意对分析原则表述的准确与严密,可以补充介绍层次分析的系统性原则,以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结构时,笔者主张把兼语式宜归为连谓式的一个特殊小类;在层次切分时应注意考虑虚词的划界问题,这有助于教师深化有关虚词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语法理论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的体会是,在语言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中,适度地增加知识难度,可能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考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7]陆俭明.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J].中国语言学报,1984(2).

[8]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傅满义.从属语标记“的”与核心标记“之”浅析[J].文教资料,2011(3).

[12]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语言教学层次分析法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