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我的爱来伤害我

2018-08-20 11:10史运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初中生

史运刚

〔摘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很多的爱和关怀,但在现实中,由于角色认同等原因,很多的爱变得无奈甚至变成了伤害,现实的自我和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本我的剧烈冲突,造成了个体的爱与被爱的纠缠与疏离,以至于产生背叛和逃避。

〔关键词〕角色认同;初中生;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9-0050-02

一、缘起

我在学校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咨询,本校的一个同事找到我,说她弟弟家的孩子出了问题,她感到很迷惑,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看我有没有办法解决。通过交流我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原来A(隐去真名)是其弟弟领养的一个男孩,现在16岁,A是他的姑姑16年前在东北的一个医院捡到的,也就是说A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为A现在的父母家里没有男孩,就收养了A,父母和亲人一直对A隐瞒其身世。

A的问题是自从A进入初中八年级以后就经常偷其他同学的东西,A的父母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处理A的问题。A的父亲是单位的领导,A的爷爷退休前是一位局长,因为A的问题家里人觉得很丢人,后来A被父母领回了家,A一直和父母对着干,父母又把A转到了外地的另一所学校。现在A又经常偷家里的钱,把家里的东西偷出去卖钱。最近,A竟然把最疼爱他的爷爷(爷爷只有他这一个孙子)珍藏的价值两万多元的古玩也给想方设法偷走了,卖了钱,古玩已不知去向,卖古玩所得的钱也被花光,这使得A的爷爷奶奶及其亲人很失望,父母更是绝望。这些年,父母、亲人给予了A太多的爱,亲人们也都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却是A一次又一次的伤害。除了失望,大家更感到迷惑,A到底是怎么了,在这样的家庭里,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不知感恩并胡作非为的孩子。虽然心疼,但真的无法容忍,所以商议由我出面,以一个社工(律师)的身份配合A的父母对其摊牌,让A了解自己的身世,说出内心的想法,如果实在不能在这个家里待下去,就把A送回东北,从此恩断义绝,不再来往,大家也不用再受伤害。当然,如果有可能改变A的行为就更好了。对于A的问题,我思考了好多天,也询问过几个朋友,没有把握解决好,但我真的想帮助这个孩子,别让他真的无家可归。

二、倾诉

在一个约好的星期六的上午10点,相关人员在A的爷爷家集合,包括A的父母、爷爷奶奶、姑姑(我同事)和A的姨妈,还有我。开始是由A的爷爷主持,他先说明了今天的主要议题是关于小毛(家里人习惯称A为小毛)的身世,我是他们的见证人。A的爷爷叙述了收养A的过程,接着由A的父亲又仔细地重复说明了从收养A开始到今天为止在A身上发生的一些主要事件,在这期间家里人付出的心血。重点表达了以下几点:

1. A很可怜。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又患有疾病,花了好多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治好。(A出生后的一些事情由其姑姑作了详细说明)

2. A从小到大,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也从来没有把他当作抱养的孩子。(举了很多例子)

3. A做了很多错事,偷别人的钱,偷家里的钱和东西,偷爷爷的东西,这让他感到很丢人。(详细说明了一件件事例)

4.已经实在不能忍受A这样一直和父母对着干,A伤害了家里所有亲人的心。

5.让A自主决定,是继续留在家里还是去东北找他的亲生父母,如果继续留在这个家里,就要给出他现在的种种行为的理由,如果想离开这个家,家里会给他足够的钱,并帮他找到亲生父母。

在A的父亲表述的期间,A一直低着头,不说话,A的亲人也都倾诉和表达了对A的关心和不理解。这些话大家都已憋在心里好长时间,这次都全部倾倒了出来。作为见证人,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我是中立的。2.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4.我尊重A的决定。5.我会无条件地帮助A。在A的父亲和亲人的一再询问下,A说他不想走,但也没说其他的话。

三、分析

虽然A留了下来,但这种结局大家都还不满意,因为这好像没有解决實质性的问题。为了让A和他的亲人更好地了解A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又改变了角色,根据我的判断与A交流一些问题:

1.我询问A是否早已知道了自己的身世?(A:是的)什么时间知道的?(A:八年级下学期听别人说的。)这时A的母亲说,就是从初二下学期时A就像变了一个人。

2.我询问A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有什么感受?A没有回答,开始默默地流泪,亲人也陪着流泪。后来,A断断续续地说:你们不知道我那时的感受?没有人知道我那时多难受?

3.我又询问A知不知道爷爷奶奶、父母亲人都很爱他?(A:知道。)感受到大家是不是真的爱他?(A:是的。)这时,亲人忍不住反问: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A不回答。A的父亲问,他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使A恨他,说出来,他可以改。A还是沉默。

鉴于A的沉默和大家的不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对A的心理的看法,并让A体会是不是这样。当A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可能感觉就像风筝突然断了线,树失去了根一样,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中,一下子没有了“真正”的家,家里的爷爷奶奶、父母亲人的爱只是一种可怜和施舍。在A的内心深处(潜意识)中不能接受现在的这个家,因为这个家过于幸福,大家都很爱他,对他好。但这也正是让他痛苦和难受的根源。在潜意识里,A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亲人的爱,因为自己不是这个家里的人,也不想让亲人再爱他。于是,内心深处的那个“我”就只能让A通过做坏事让大家不再爱他,甚至恨他,这样A的心灵才能安宁,不痛苦。也就是说,A愤恨的人不是他的父母和亲人,而是“他”自己,所以通过做坏事这种方式让亲人讨厌他、远离他,以此来减轻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痛苦。

四、醒悟

A充分认同和肯定了我的理解和分析,说正是这样,内心正是这样的痛苦和无助。亲人们还是不太理解,我又说明了一下人的“本我”“自我”和现实的冲突,同时让A体会哪一个“我”更真实。我告诉他,要把现实看作惟一的真相,不管内心深处怎么想,有什么念头,一定要把握好现实中的自我,正视现实,不要成为内心深处“心魔”的奴隶。

A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现在,他已清醒了,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给家里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以后他不会再做那些错事了。我告诉他,如果愿意,现在去抱一抱自己的父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做过了),A跪在父母的身边,给父母认错。接着A大哭起来,A的父母、爷爷奶奶、亲人也都放声大哭。我没有去劝他们,任由他们肆意地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包含了太多的伤心、无奈、痛苦、怨恨还有不确定的幸福。我们一起在A的爷爷家里吃饭,应该说是一次团圆的饭,虽然有我这一个外人。我和他们家人包括A开着玩笑,家里的气氛很好,A真的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仿佛从噩梦中醒来,他坐在妈妈的身边,说了很多话,看起来根本不是那样一个刚刚还令人讨厌和愤恨的人(其实一开始见到A我就觉得他不是那种整天违法乱纪的坏孩子),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流下了泪水,她的儿子真得回来了!后来,我与A的父母交流,让他们多抽时间陪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保持幽默,多让孩子帮家里做事,承担些责任,这样会更和谐。

五、后记

这是一个通过社会、家庭的合力教育促使孩子行为改变的案例,更像是一次家庭成员参与的团体心理辅导。弗洛伊德说,人不是自己的主人,是说做的一些事情经常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大脑的理性不一定能战胜本能的冲动,但最终,人成为了本该成为的人。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在未来的路上遇见一个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白旄初级中学,临沂,276713)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