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多点“补白”

2018-08-20 09:33郭新美
考试周刊 2018年71期
关键词:补白

摘要:教材中总是藏匿着许多意犹未尽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有时恰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学生可以从这里领会文章的内涵,使情感得到熏陶,从而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立足教材,进行多点补白呢?本文主要从以下五点进行论述。一、紧扣题眼补白,挖掘潜词。二、查找资料补白,铺垫深入。三、寻觅标点补白,激活思维。四、碰撞词句补白,揣摩文情。五、巧抓结尾补白,滋润心田。

关键词:教材;空白点;补白

我们在认真研读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教材中总是藏匿着许多意犹未尽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有时恰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学生可以从这里领会文章的内涵,使情感得到熏陶,从而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空白点”是助读的“催化剂”,可以让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的同时,思想得到启发,理解得以提升。对这些“空白点”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在“空白点”进行解读,从一个字读出一句话,从一个标点读出一串话,从一段话读出一篇美文佳作,从一篇文章读出牵连着的意蕴,领悟魂牵梦萦的精神境界。这样,课文呈现于学生的才会是灵动的、充满生命气息的、闪烁着智慧的世界!笔者尝试探索,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探寻“补白”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多点补白,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一、 紧扣题眼补白,挖掘潜词

学习课文,首先触及眼帘的必然是文章的课题,而课题是文章的题眼,文章的高度浓缩,透过这个题眼,打开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的是文章的立意、中心。解好课题,则是解读文本的“敲门砖”,为学生开始读文开启一扇别样之窗。

课题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它在字面上体现的比较单一,比较简练,一目了然,但蕴藏在其中的空白若能找到,则能让人对文题的解读更清晰更深入。解题可以发现,这些空白点可以是在课题前、课题中、课题后,可补充名词、形容词等进行修饰,浅显些说就是扩词或扩句,这些隐藏的潜词让文题更具体明朗,或在课题上加上“后缀”——省略号或问号,质疑想象补白,悬疑入文,不知不觉间,初步思考后的解答已融于胸,题眼的这些潜台词带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如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就可以在“厄运”及“信念”前分别补上空白,成为一个长句《()的厄运打不垮的()的信念》学生通过通读课文之后,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就在补白中呈现。如:《(生活)的厄运打不垮的(坚定)的信念》《(偷书)的厄运打不垮的(写书)的信念》……又如《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可以设一个这样的空白《()的蒲公英》或《蒲公英的()故事》,在补白的解答中学生就对课文蒲公英种子的选择及命运做了直接的诠释。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能多次反复叩击课题,几度与“补白”相映接,则可以让这些补白的潜台词越发彰显课文的主题,释放文章的题眼。

二、 查找资料补白,铺垫深入

学习课文,学生对课文的最初的理解基于他们原有的知识积累,情感的积淀,是浅层次的接触,感悟必然是有限的,如能查找筛选相关的资料对文章进行解读,有了知识的铺垫,理解才会更深入。特别是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的历史题材的课文,更是需要多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学习,从资料中了解历史背景,查找人、事、物的相关信息,才可能实现与课文零距离对话,才可能真正摸索到文章的灵魂。由此,把这些资料融入课文中,补白时产生的理解溢于言表。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师生共同探讨谈迁为何披星戴月、孜孜不倦重写《国榷》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搜集的资料中哪些能表现谈迁的精神?哪些事例可以结合到文中来体现?”为了让学生能从找寻到的资料中找到与课文的契合点,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连接的补白点,为此我设计了一次这样的说话练习:“在北京的那段时间,谈迁为搜集资料,他翻越了()座山,趟过了()条河,跨过了()座桥,到了()地方,遇到()……”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经过资料的整理排除,豁然开朗,知道了将课后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与课文间架设起链接。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畅快的谈谈谈迁的事迹,不仅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到谈迁为写《国榷》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还罗列出想象中的数据,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列数据的表达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补白的效果显而易见,资料的铺垫使教材的厚实内涵变得易懂易解,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也随之变得更加立体、开放、多元、深刻。

三、 寻觅标点补白,激活思维

文章中一个小小的标点是很不起眼的,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却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的表达作用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学生自读文本时让学生学会去寻找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标点符号来“补白”,如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教学《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倒数第二段连续出现了三个感叹号,让学生找到之后,思考三个感叹号背后赞颂的是什么?由三个叹号引发了讨论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心智被开启。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巧妙地抓住叹号来设计“补白”,结合刘伯承在手术前、中、后的表现,学生已能体会到对主人公的高度评价是由“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到“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最后上升到“一位军神!”,这样层层推进,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另一个生活的感叹号也在他们心中了然构建:要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像军神一样有坚强的毅力。所以,在读到文本时善于发现并尝试在文本中找寻标点,探寻这些标点的情感信息,“言传”这些情感信息,进行“补白”才有深刻的领悟。

四、 碰撞词句补白,揣摩文情

教材中有很多词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巧妙地抓住词句来“补白”,就可以有效地透过语言表象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一课,教学老人喂鸥段落,老师可先出示这是一幅()的画面,让学生思索本段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接着再紧抓“呼唤”一词进行补白,“老人在呼唤什么,它是怎么呼唤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绪打开了:“公主,快过来,速度慢了你就吃不上了。”“独脚,独脚,来,来,有你最喜欢吃的饼干丁。”“不争不抢,人人都有。”这时再抛出“从老人的呼唤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这样抓一关键词一而再,再而三地撞击学生情感点,文中语境瞬间明朗,学生心入场景表情达意,老人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样,抓关键词进入语境“补白”,突破了难点。

在文本中还有一些句式,也可以提醒学生引发关注,如排比句式,触动这些句式补白,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解读效果。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触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在这段话中有三个反问句,出现了两个“如果”,仔细斟酌,你会发现句子中还藏着个“如果”,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这段话中找寻在什么地方也能加上“如果”,学生很快发现在“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之前可以加。通过挖掘这样隐藏的关联词“补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句式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每层之间的推进是基于上一层的原因才导致后面的结果,语义上层层深入,从三个反问引发的肯定,学生领会到公仪休拒收礼的坚定态度。这些在词句中的“补白”更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含量,在内容叙述的基础上最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五、 巧抓结尾补白,滋润心田

文章的结尾处凝聚全篇内涵,亮出点睛之笔,点明主旨,突出主题,使读者更加了解和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在教学实践中,在结尾巧设“补白”,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如教学《骑牛比赛》(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末尾部分,理解骑手的话:“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这句话里包含着什么,是什么意思呢?引发学生思考,他为什么在比赛时没有摔下来,那是因为他练习了无数次,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取今天比赛的成功,学生在这样设计的补白中很快就明白:成功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

总之,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学会善于从文章中捕捉明显信息,挖掘隐含信息,探寻“补白”点,进行“补白”,读出文章背后潜藏的思想,想象出文章可能提炼、概括形成自己解读的思维方式,在欣赏文本、解讀文本的过程中,找准“补白”切入点,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教学的现状[J].

[2]来自网络《补白,让阅读教学精彩起来》.

作者简介:

郭新美,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补白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不要将精彩的留白拒之“门”外
“补白”与“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