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美育,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018-08-20 11:10杨月桂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瀑布美的课文

杨月桂

小学语文的良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教育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审美知识,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激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感知美

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作者从未见瀑布先闻其声,到远望瀑布,再到仰望瀑布,由远而近,移步换景,再由瀑布的常态到感知瀑布的变态,并从瀑布的外观上感知,其声如浪涌海滩或风吹松林,其色如一道白银,其形如一道珍珠的屏。学生从形象入手,丰富了知识,获得了美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了“瀑布”那冲决一切力量的象征意义。

二、欣赏美

所谓欣赏,是指人们以欢快喜悦的心情赞美、赏识客观事物,领略和享受其中的美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欣赏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体会文章意境优雅、恬静的美,领略诗歌中激动人心的感情,赏识语言文字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抑扬顿挫的文采美、音韵美、节奏美,等等。如,在教学课文《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时,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果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学生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情并茂的美,使学生因文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赞叹,获得美的享受。

三、判断美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在一定审美观的指导下,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的审美评价。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由感情活动进入理性活动,将客观事物的美或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和鉴别,并作出评价。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和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学生判断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尤为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在提高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

四、创造美

当学生通过感知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进行审美创造,从模仿开始,逐渐增加创造性成份,由扶到放,以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學低年级学生学词学句时,可以先让学生模仿范文提供的词和句式,进行说一句话的训练。如,教学“轻轻地”一词,就让学生仿照课文中“风轻轻地吹着”一句进行句式训练。学生会争相有感情地说出来:“春姑娘轻轻地飞了”;“燕子轻轻地唱着歌”;“柳枝轻轻地飘荡着”;等等。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对“轻轻地”一词表达的状态和意境,对简单句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学生在模仿中,以包含了一些审美创造的因素。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既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审美感知始,进入欣赏,最终达到判断和创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统一,推动着语文教学过程,也推动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瀑布美的课文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一起看瀑布
打破平衡
瀑布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瀑布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