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研究

2018-08-21 10:48王新心
市场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

王新心

摘要: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是一个农村地区的施教主体,通过运用特定施教载体而将预先设计好的教育内容以一种潜隐的方式传达给受教客体的教育过程。从结构分析的视角出发,可以将该过程的结构概括为顺时结构与并行结构两类。顺时结构会将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按照时间或逻辑顺序加以顺时排列,而并行结构则侧重于构建两者之间的并行关系。

关键词: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过程;过程结构

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是一个农村地区的施教主体,通过运用特定施教载体而将预先设计好的教育内容以一种潜隐的方式传达给受教客体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之间可能并不会发生直接的或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种通过教育载体而开展的间接互动。也就是说,施教主体总是要通过对于施教载体的选择和设计来实现其对于受教客体的影响,而受教客体也总是会通过施教载体来获得各类理论知识或一般性的常识。在这一过程中,原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间的二元互动已经转变为施教主体、施教载体与受教客体问的三元互动。而其他各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功能则只是要为这种三元互动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学者对农村地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文献流只能够为我们展示大量的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二者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农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并没有提及。而在已有的两类研究成果当中,探索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过程的文献也始终没有。目前所能找到的与一般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关的文献只有两个:其一为白显良在2007年所发表的文献,该文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构成以及该过程所暗含的两类前后相继的过程(分别为“隐过程”和“显过程”)进行了讨论。其二为刘辛田等人对红色旅游中所存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进行的探讨。因此对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确实有着“填补空白”的意义。

一、过程的结构

在探讨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过程的结构问题进行探讨。一般而言,人们在讨论结构问题时总是倾向于从系统论或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这种讨论总是会指出某一系统内部诸种要素的构成方式形成或催生了系统的结构。而系统的结构则会对系统的功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变迁往往会导致系统功能的变化,前后相继的新旧两种结构之间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当人们着手对“过程”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时,由结构出发的分析视角则总是会被抛弃,因为人们总是会认为“结构”与“过程”之间应该没有什么联系,“结构”更多地指代一种静态的或稳定的存在方式,而过程则更倾向于指代一种动态的或者是前后相继的存在方式。纵使动态的结构能够暗含一定的过程(也就是结构变迁的过程),但特定的过程也无法暗含一定的结构。但事实却是,结构当中可以包含过程,而过程当中也完全可以存在结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过程的两种构成方式,换言之,也就是过程的两种结构。过程的第一种构成方式是这样的:在特定过程之中,某一主体或多个主体会按照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来经历这一过程,不同主体之间总是会以前后相继的方式出现在这一过程之中,而多主体并行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在这里,多个主体便是该过程的构成要素,而前后相继与顺时出现则是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顺时”便是这一结构最为主要的特征。因此,该结构可以被称作“过程的顺时结构”。过程的第二种构成方式则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特定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多个主体(构成要素),这些主体并不是以前后相继的方式出现在过程之中,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以并行的方式出现在过程之中的,在该过程的每一个节点上,多个主体都会同时存在,这些主体会以一种并行的方式经历整个过程。在这里,并行或同时存在是过程中若干要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因此该类结构便可以被称作为“过程的并行结构”。在教育活动当中,过程所具有的这两种结构随处可见,而在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两种过程的结构也同样存在。

二、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順时结构

农村地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时结构是一种经常为人们所见的传统结构,在这一结构当中,施教主体(通常是村干部)与受教客体(其主要构成便是村民)总是会以一种前后相继的方式来完成全部教育过程,或者说,该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总是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与组合。具体而言,在该类教育活动当中,施教主体首先会单独对施教内容与目标以及施教计划与载体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考察与认识,以期能够熟悉并掌握相关内容的全部功能,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识隐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施教主体会设法将这些施教内容“隐喻”到特定的施教载体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施教主体会对施教载体进行认真的鉴别与甄选。因为不同的施教载体所能够承载的施教内容往往是不同的(例如,艺术表演载体往往可以承载一些能够陶冶村民审美意趣的文化内容。而网络载体或传统的传媒载体则更便于承载一些能够提升村民理论水平或丰富村民知识结构的理论内容)。而在施教载体存在差别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效果也会变得格外不同。在这一阶段,施教主体更加关注施教内容与施教载体之问的“融合”与“隐喻”问题,因此该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融合阶段”或“喻隐阶段”。在该阶段结束之后,施教主体便开始利用施教载体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阶段当中,施教主体会设法充分发挥出施教载体的各项功能,以期凭借这些功能的释放来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务。而同样是在这一阶段,受教客体也开始参与到既定的教育活动当中,在施教主体利用各类施教载体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受教客体也开始逐步融入到已经被施教主体所设计好的教育氛围当中,在这一氛围中,受教客体总是能够受到一定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过程虽然在持续推进但是却不会引起受教客体的过多关注,因为受教客体所更加在意的总是那些通过施教载体所传达出的文化内容。在这一阶段,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开始正式的接触,而这种接触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时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性的前提,两类要素(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之间前后相继的排列组合方式就此形成。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
关于构建河北省农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的探析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