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

2018-08-23 11:13蔡甜田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理念

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家庭教育可谓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范。在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四大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综合视野,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家庭教育的生活性,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给当代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内容;理念

梁启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论述,是“新国民”的典型代表。《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成为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在梁启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子女都成长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这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家庭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成功典范,存在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和教育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内容聚焦

梁门子女的成就分布于各个领域,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影响深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梁启超对孩子们长期的言传身教。梁启超教育子女时,涉及到的教育内容全面而又恰当,并且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借鉴内容。

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梁启超,拥有着博学的知识,长远的见识,丰富的阅历。他实施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就内容上来说,梁启超首先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并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内容,成为孩子们一路求学的目标及未来工作选择的重要的精神陶冶。在子女的学习方法上,言传身教,自我心得倾囊相授;在子女面对人生方向选择之际,给予建议,但始终不会剥夺子女的决定权。他将“爱国者”、“学者”和“父亲”的角色相互融合,其高度融合在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中高度地呈现了出来。

1. 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满腔报国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个性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同时,他的子女们也深受其影响,他对子女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具体的言行之中。在自身的生活安危处于困难之时,他仍然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命运抗争之中,与友人创办了《清议报》,以犀利的笔尖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并积极开展救国运动,其为祖国奔波的高大形象溢于子女心中。此外,梁启超为了培养子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还会利用每天的晚餐时间,给满桌的孩子讲爱国英雄故事 , 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海就义的抗元英雄陆秀夫和驱除倭寇的戚继光等。梁启超告诉子女:“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事,成败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1]对于爱国、报效国家,梁启超认为这都是自己分内的事,只管着去做,不用去考虑做了这样的事情后,会不会取得成功。并且,他把这些话一次次地教导给自己的子女,给子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塑造孩子们坚韧的性格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上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侵华期间,子女们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并且值得后人注意和敬佩的是,梁氏子女先后共有八人在国外求学,在学成后都无一例外地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人生道路的指引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通过细心观察子女的生活细节,了解子女们的兴趣与爱好,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常常以朋友的口吻给子女提供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建议。但是,民主性又无不渗透在他对子女的教育之中,他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身上,将他们培养成自己所设想的模式,而是尊重子女们各自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但是,他又会以真诚的态度给予子女建议,供子女们思考。比如,次女梁思庄留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时,就专业选择上感到特别困惑和迷茫,这时一直在幕后密切关注女儿就学动态的梁启超经过详细思考后,给思庄寄去了一封建议信。信中他根据国内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作为一位女性具备的特性,他认为生物学工作是“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2]。并且,他鼓励思庄学成之后可以做他的助手,父女俩可以一同研究学习。思庄于异国他乡收到来自父亲的信深受感动,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思庄对生物学并没有产生兴趣。梁启超得知此事后,写信告诉思庄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学问,往往会事半功倍。后来,思庄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馆学,在专业学习上勤奋刻苦,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学专家。除此之外,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学成即将归国时,鉴于当时张学良正力主将东北大学建成一流高校,梁启超建议他们去东北大学任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設出力。所以,梁启超在子女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方向上作出了正确而又慎重的指引。

3、学习经验的交流

在学习方法上,梁启超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给子女提供过许多实用的建议——“不要太着眼于收获、文凭,只需要自己努力耕耘,学习只求真学问”;“做学问除了‘猛火熬外,还要‘慢火炖,在着紧用力后要留时间慢慢消化”;“生活和学习都不可丧失了趣味,学习不能过于专一化,还要培养生活情趣”;“自然科学要真正学得好,必须有社会科学、国学做基础”[3]…….长子梁思成曾经写信告诉父亲,美国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担心长久下去自己的设计灵感会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被扼杀掉。梁启超在回信中表扬儿子反思思维的同时又告诉思成: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无外乎规矩方面的事,如果想学得巧,必须离开了学校才能看到。他教导梁思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所以,梁思成在回国工作后,走访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城不下百个,考察的古建筑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始终铭记着父亲的告诫,梁思成在实践中获益颇丰,这也为他在中国建筑领域取得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核心理念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受到的教育是来自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是除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对人的影响也尤为深远,并且对个人的终身发展也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并且,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更新和转变。

1、家庭教育下的综合视野

次女梁思庄在外留学之际,梁启超曾写信建议梁思庄“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4]。这是梁启超这位大学者超于常人的长远眼光,希望自己的子女要注重人文修养与艺术修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广泛涉猎,不做半个人。而我们当下许多中国家庭的父母眼界狭小,视野单一。具体表现为:就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来看缺乏综合思维,片面学习西式家庭教育的经验,否定民族文化,或者对文化的吸收停留于当代,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要树立一个综合的视野,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到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可忽视,要注重开阔孩子的视野,不囿于专精式的培养,对于有利于孩子身心积极发展的活动应该给予支持。如此一来,孩子才能更加和谐健康地成长。

2、家庭教育的民主性

当次女梁思庄在外留学遇到专业方向的选择时,梁启超就中国生物学研究的现状结合具备女性特征的女儿具体情况,写信给思庄,建议她可以选生物学专业,并且学成归来以后,可以成为他的助手,在这个领域共同研究学习。思庄收到来自父亲的信,非常感动,出于对父亲的尊重,选择了生物学专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对生物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于是她写信给父亲说明了原因。梁启超得知此事,写信告诉思庄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学问往往会事半功倍。所以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中渗透着民主性。他不会专制地为子女决定一切,而是会支持鼓励子女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学问。当代虽然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长习惯于权力性施教。他们信奉“我说你听”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旦孩子做的不合心意便被认为不听话。这样的教育理念往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倡导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多鼓励孩子说话,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能及时给予回应。如此一来,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而又全面的成长。

3、家庭教育的生活性

在梁启超看来,工作学习需要注意劳逸结合,所以,他对于子女“每来复十四小时”,认为“大不可”,他提出的要求是“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需多游戏运动”。因而对于做学问,他的主张是:“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才会深刻点 ;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做学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想他则甚?急他则甚?”在他看来,求学就是在学习规矩,求得规矩的基础上做学问才会游刃有余。“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这样“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5]可是,当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却充满了功利,实施任何教育都希望看见利益。最为常见的就是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学习艺术是为了拥有一技特长,如此一来有利于在社会谋职。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艺术都是为了于将来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名利。这样的家庭教育往往会让子女倍受压力,失去生活的情趣。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要注意其中教育的生活性,教育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个人的兴趣,不能丢失生活的情趣。这样,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才是更为深远的成功。

4、家庭教育的情感交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他一直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维系家庭的纽带,爱是家庭的根基。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七个留学海外,17年间,他们的家书往来持续不断。家书中看不见居高临下的严父姿态,也没有严厉的教训式话语,只有温和的语气,与子女之间如同亲密的朋友相互交流,尽管他拥有许多崇高的身份,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却会将自己的苦恼和疑惑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子女倾诉,如此一来,便在无形中拉近父子、父女之间的关系。当子女遇到问题困难时,他会仔细听来,经过慎重考虑,为子女指点迷津。但提供的也都是建议,而不是为子女作出决定。除此之外,尽管子女在外留学,都已长大成人,但是,在梁启超眼中,他们仍然都还是孩子。比如,他在给孩子的书信中,都有着亲切的称呼。他称大女儿思顺“大宝贝思顺”,称二女儿“小宝贝庄庄”,称大儿子、小儿子“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称小儿子为“老白鼻”。梁启超就是用自己的爱感化着子女,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而长久以来,中国的家庭中普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交流,父母遇到困难也不会向子女倾诉,只会隐瞒在心中,默默地扛着,对子女的爱也是默默无闻,单向付出。如此一来,父母和子女之间,彼此都不会敞开心扉,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堪称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典范,无论是他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理念都值得当下家庭去研究学习。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无不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现在的父母们要想让孩子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我们就更加要学会从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中吸取成功之验。

参考文献:

[1]丁文江,趙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19,744.

[2]林洙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81.

[3]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93.

[4]林洙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81.

[5]俞祖华,俞梦晨.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6]陈亮.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时代教育,2013

(19).

[7]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0,41.

[8]李燕,吴维屏.家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蔡甜田,1995年3月8日出生,女,汉族,江苏高邮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梁启超家庭教育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用心处事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