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中的鬼魂形象差异

2018-08-23 11:11崔博文
东方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

崔博文

摘要:在众多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中都出现过很多“鬼”这个元素,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以此元素为切入点,以西方戏剧《哈姆雷特》和中国传统戏曲《窦娥冤》为例,试图在中西宗教文化鬼魂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戏剧背后的文化差异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西方戏剧;中国戏曲;鬼魂形象

前言

鬼魂形象地大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其中多以文学这一形式为主,同时它作为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广泛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但很少有从文化比较角度出发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以此元素为切入点,以西方戏剧《哈姆雷特》和中国传统戏曲《窦娥冤》为例,试图在中西宗教文化鬼魂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戏剧背后的文化差异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中国戏曲中的鬼魂形象

自中国戏曲形成始,舞台上就不乏鬼戏,舞台上的鬼魂形象已成为颇具特色的类别。同时由于中国鬼文化丰富,自古以来戏剧中即有“鬼戏”的传统和土壤,,积累了大量舞台表现鬼魂的经验。民间的迎神赛社、驱鬼逐邪等各种仪式中常常有关于“神鬼”的表演。从宋朝开始,鬼戏演出的观念已经存在。两宋时期,农村有安慰亡灵的镇魂剧,城乡都有逐除疫鬼的傩戏。元杂剧中,众多鬼戏以神仙鬼怪为中心,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十余出,到了明清时代,鬼戏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精忠旗》,洪异的《长生殿》都塑造了杰出的男女性鬼魂形象。时至近代,鲁迅先生曾在杂文《女吊》中描写过家乡绍兴出演鬼戏的情景,赞扬戏中具有复仇精神的女性鬼魂形象。这些 充分反映了鬼戲在民间剧目中的流行程度。

二、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

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往往是个“道具”,在复仇剧中,鬼魂形象往往只是不重要的一个工具,用来引出或者继续剧情,而并非是剧本中的主人公,鬼魂形象的运用有时是为了证实一件事情的真假,或帮助解决主人公的一个问题,以及引发对剧本主人公的性格塑造的完成。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哈姆莱特》中出现的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形象。他的出现有这么几个作用,第一能揭发克劳狄斯的谋杀行为,使得情节发展,以衬托主人公天性的软弱和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变化[1]。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形象的几次出现,都是托咐复仇使命给哈姆莱特王子,虽然他的显灵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王子性格发展也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除了交待重要的复仇任务外,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形象只是作为整个剧情的发展线索和配角而出现的。剧情中不仅没有对老哈姆莱特的前生做出叙述,而且鬼魂形象的性格在剧情中也没有发展。哈姆莱特王子本来生性乐观、热爱生活,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被鬼魂形象所揭露的宫廷斗争的险恶淹没。他悲痛欲但面对强敌不免犹豫踌躇。就在哈姆莱特处于忧郁不安、举棋不绝,发哲要报仇的迷狂时刻,鬼魂形象再次出现,用语言磨砺他复仇的决心,砥砺王子行将消磨的意志。最后哈姆莱特终于付诸行动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在剧中鬼魂形象成了一种自始自终激励哈姆莱特复仇的潜在驱动力,成为哈姆莱特行动展开的重要线索,但也并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中鬼魂形象比较

那么与《哈姆雷特》相比,《窦娥冤》中的鬼魂形象又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2]《窦娥冤》通过女主人公窦娥含冤而死的情节,尤其是通过她临刑前的法场设誓,且誓愿以窦娥的鬼魂形象亲自上场伸冤成功的情节描述,辛辣的讽刺了元朝社会政治的腐朽与压抑,同时也积极地表现了人民大众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击败邪恶的欲望。虽说是鬼魂形象的戏份但却毫无鬼气,剧情的发展是自然的,合乎情理因而符合艺术的真实。作者旨在利用鬼魂形象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并且在案情大白以后,作者让窦娥的鬼魂愤愤地唱出:“这的是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痈杀我娇姿弱体闲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向人们表示若不是鬼魂的力量,窦娥的冤狱哪有昭雪之日? 但是人终究不能死而复生,何况鬼魂不存在。这更说明在正常情况下,沉冤大白是万万做不到的。在阴惨惨貌似大团圆的结局氛围之中,隐藏的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悲剧。而将其和《哈姆雷特》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鬼魂上场报仇,《哈姆雷特》一剧中是间接进行的,老王的鬼魂是配角,是道具线索,始终以阴魂的而目出现,主要是起交代原因、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窦娥冤》则是以窦娥自身的形象上场,并最终以窦娥鬼魂的形象出现,同时突出对一切邪恶势力从口头的诅咒发展到行动上的抗争,使其性格得到升华,并更加丰满。

中国鬼、魂形象看似是鬼,是物,但实则表现的是人的风采,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变形的艺术,但其艺术形象的重点并不是荒诞与怪异的象征,相反的,中国的“鬼魂”形象往往是剧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这个活着的形象的对立和互补。它所给人的审美感受并不是恐怖、阴冷,反而往往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一个实际行动的“鬼魂人物”,我们同情他的命运,但也激起我们的怜悯。而西方鬼魂形象往往变现出异于常人的形态,以怪诞、恐怖的具象出现。

事实上中国戏曲中描写的鬼魂形象是饱受磨难者自身不屈精神的物化,更多地是表现了人的风采,它实事求是地再现了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种种经历与磨难。当然,不只是英雄人物,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平头百姓也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参考文献:

[1]黄永霞.同类形象异样情——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之比较 .[J]《肇庆学院学报》,2008 ,29(1),11-15

[2]张丽生.《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形象比较.[J]《盐城师专学报》,1995,1,20-24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
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显著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在法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虚拟”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再识西方歌剧文化中的“音”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