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环境下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模式探析

2018-08-23 11:13郭雨晨张瑞静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人工智能

郭雨晨 张瑞静

摘要: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存在教学内容空洞、传播行为交互性和反馈性差等问题,传而不承,缺乏活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构建“文化遗产-人-机”三者双向多元的信息教育模式,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有望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机制、路径的全方位优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教育

一、依托科技创新的“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引擎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人工智能迎来真正的新纪元。未来国家将加大人工智能领域“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人工智能政策红利有望持续释放。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国家的软实力与国际地位、个体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都有深远影响。但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存在教学内容空洞、传播行为交互性和反馈性差等问题,传而不承,缺乏活力。围绕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发展趋势,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构建“文化遗产-人-机”三者双向多元的信息教育模式,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有望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机制、路径的全方位优化。

二、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

文化依靠教育传承,教育借文化为载体,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挖掘人的内存潜质,无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以文化为依托,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教育中,其育化作用非其他能代替。

1.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基础。文化传承是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都是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教育中的作用与路径分析。目前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举措包括: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发扬课程教学的显性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作用、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搭建优秀文化的传播平台。我国一向重视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017年3 月3 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回答记者提问。陈宝生部长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陈宝生部长并强调“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重寻自身价值、重建现代合理性、实现文化更新“升级”的过程。文化濡化的代际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自身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遗产”转化为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目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探索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实施思路与方法,包括:构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建设。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现状。科技创新俨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教育领域每一个时期都是技术的变革引发了教育资源的重新开发与教育理念的转向。目前,前沿科技在教育领域日渐深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阶段在科技创新与教学改革的双驱动下,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成为前沿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宠。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上以“VR+教育”模式为潮流;功能上由教材向学材转变;研发过程中“设计狮”将打败“程序猿”。研究者指出,目前国内各大教育出版机构都在竞相推出基于VR/AR的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在出版与推广的过程中,只有顶天立地的数字教材才能脱颖而出、赢得用户。所谓顶天,是要积极运用前沿科技,在交互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所谓立地,是要注重用户体验,结合教学现实条件与教学主体需求加强整体设计,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所以,能够协同创新的设计师团队是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研发的核心力量。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模式建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平台,与当代的其他教育平台相比,主要是能够服务于学习主体的需求与特征,在传统文化遗产内容资源集成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学习主体与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智能匹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尖端成果主要是“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攻关包括——智能图像处理、智能图像识别及标识、智能定位、智能搜索等关联性技术攻关。在移动互联时代,终身学习、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常态。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也分为普通用户、专业用户以及包括学校、博物馆、文化馆在内的第三方机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教育服务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力的逻辑出发点,是要遵循符合移动互联时代学习主体即用户需求的传承模式。而不同层级的对象用户,其传承模式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对普通用户而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常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对专业用户而言,则意味着一种基于兴趣爱好的创作活动;而对诸如博物馆这样的机构而言,传承文化是其使命与价值所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以大数据时代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分析为依据,结合不同用户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实践路径,可以对用户的学习行为进行垂直细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平台,需要文化创意、教育、软件三个产业的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依据广泛深入的技术与市场调研,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复现、策划、传播、利用、管理、研发制作和推广的现状分析,深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技术在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构建激活文化传承活力的教育模式。

结语: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优质文化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开拓教育改革的创新局面。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教育平台中的应用,能够激活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创意、创作的存量与能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传而不承”的症结。

本文为浙江省2017年新苗项目《基于博物馆导览与推广的APP电子书编创》(项目编号:2017R407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雨晨(1996-),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15级本科生;张瑞静(1981- ),女,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人工智能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