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味文本,提升品鉴能力

2018-08-26 21:17王红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诵读教学

王红霞

【摘 要】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之上。对文本有了正确深刻的解读,再通过朗读,对文本语言赏析品味、反复咀嚼,从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 解读文本;诵读教学;品味语言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一文中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吃透文本,精心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吟咏和咀嚼品味中感受到语文无穷的魅力。

一、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可见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吃透文本,准确解读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课堂具有语文味的首要条件。

要想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就要吃透文本,具备“把教材读薄,把文本读厚”的能力。教师挖掘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走多远。为此,教师必须通过认真钻研,深入文本深处,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进而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树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等。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文本,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从容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二、重视诵读教学,营造语文味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无不道出朗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做好预习,放声朗读文本,正音正字,把握课文大意。其次在课堂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讀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背,或播放录音等方式,给予学生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咀嚼品味语言,享受语文味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从而感悟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有效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呢?一要品味有表现力的字词。分析词语时尽量采用比较法,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咀嚼文中用词的精准、品味出词语的神韵,从而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二要品味文本的关键句。可以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来分折品味句子的妙处。在字、词、句的咀嚼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喜或悲,或嗔或怒,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立足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揣摩,感悟文本的意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走入文本的深处,从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静. 探究文本解读提高语用能力[J]. 小学教学研究,2016(32).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诵读教学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