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语言景观建设实态探析与应对策略
——以合肥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例

2018-08-27 08:18周晓春柯秀青杨艳霞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语景观语言

周晓春, 柯秀青, 杨艳霞

(1.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2.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与交融,创建和谐共荣的生态语言环境是确保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程。因此,近些年来,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正逐步发展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学科热点[1]81。

语言景观指“某个属地或地区的公共或商业标牌上可见和凸显的语言”[2]。语言景观犹如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一座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水平及对外开放的深度。为了考察和透视合肥市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笔者选取合肥市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取料范围,以现场拍摄的方式采集了大量中英文对照的公共标示语,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从语言选择、语码分布和语符转换三个方面揭示该区域语言景观建设的基本现状,并尝试从政治、制度、学术和技术四个维度提出语言景观重塑的应对策略。

一、 语言景观研究回溯

纵观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萌芽阶段(1977—1996年)、中期理论构建阶段(1997—2007年)、近期迅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初期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考察公共区域的语言使用状况[3],揭示政治制度和官方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构建的影响[4]。这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十分有限,且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基本呈现出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或无意识的状态。发展到中期阶段,语言景观研究形成一定的规模,文献数量增长较快,表现出系统化、自觉、有意识的研究特点。1997年,Landry和Bourhis首次清晰地界定了语言景观的概念,明确指出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Backhaus[5]编著了首部以语言景观为主题的学术专著——《语言景观:对东京城市多语现象的比较研究》(LinguisticLandscapes:AComparativeStudyofUrbanMultilingualisminTokyo)。因此,1997年和2007年被业界公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进入2008年,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跨学科交叉互动的繁荣景象,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的专家、学者也相继踏入这一研究的学术前沿阵地[6-7]。此外,语言景观研究专门期刊LinguisticLandscape于2015年创刊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国内以“语言景观”为主题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09年[8],但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涉及对公共场所路牌和门牌的考察与规整。20世纪90年代语言景观研究有了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与语言景观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数量更是增长迅速。总体来看,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涵括以下三个方面:特定区域语言景观的译写现状调查、评价与规整[9-12];不同行业领域的语言景观特征[13-15];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论探索[16-18]。

总体来看,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在理论构建方面尚不成熟、不完善,实证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及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且大多数停留在信息层面的考察,对于隐藏在语言景观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信息则着墨甚少,亟待专家和学者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二、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剖析

1.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考虑到双语语言景观分布的集中性及语料采集的相对便捷性,本次调研活动选取的地点是合肥市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研究人员在园区内采集了大量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语料。通过高清数码相机共拍摄图片144张,剔除信息重复及图像不清晰的无效图片,最终获取有效图片102张。笔者将这些图片中的文字转录成纯文本文档,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简易的、便于识读的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以便后期的梳理与探析。

语言景观实况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对象是合肥市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内呈现的真实语料群。通过量化研究来统计分析双语语言景观在语符转换层面的错误类型分布特征,并且考察不同语言在公共区域中的呈现方式和使用特点。每一个语言实体无论其大小,在统计时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语言标牌或分析单位[19]。此外,通过观察、梳理和思辨等质性研究方式,试图揭示隐藏在语言景观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和象征性意义,如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国际传播对某一地区语言景观创建或重建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对语言景观构建过程的操控等。

2. 语言景观建设现状探析个案研究

基于对现有语料的整理与分析,笔者从语言选择、语码分布和语符转换三个方面来论述合肥市高新区语言景观建设的整体现状。

(1) 语言选择。语言选择指某一特定区域公共场所呈现的语言景观所涉及的语言种类。以语言选择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语言景观可以分为单语语言景观、双语语言景观和多语语言景观三个类别。本次调研活动采集的有效语料全部是双语对照的公共标示,主要涉及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这是因为:第一,园区的基本定位和发展规划。合肥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是我国中部地区首批获批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产业基地和贸易平台,其招商引资、运营模式、产品受众、服务群体等固有特征将直接决定园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服务全球”的双语使用环境和交际语境。第二,英语语言的国际传播。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全球语言体系中享有相对强势的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强势语言的国际传播和扩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85。事实上,在非英语国家或地区的众多语言景观中,公共场所广泛存在的英语标示便是英语语言全球传播的实际证据。英语之所以能够在语言景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于其象征意义的阐发,即中英文双语共现的语言景观可以向广大受众传递一种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把握潮流、走向成功的价值观[20]。

(2) 语码分布。语码分布指不同语种在语言景观设计中的呈现方式,如语言的优先排列顺序、文字的凸显程度、字体大小、颜色深浅、载体等。基于对图片中文字内容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园区内的语言景观在语码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首先,文字的凸显程度不同。每个标牌中的汉语字体较大,清晰度较高,可读性较强;相比较而言,标牌中呈现的英语字体较小,内容不是十分的清晰和醒目,辨识度不够高。其次,文字排列方式不同。汉语文字在所有的标牌中均处于居中靠前的突出位置,且排列整齐、对应工整,大概占据整个标牌的三分之二空间;英语文字处于汉语文字的下方,在标牌中占据的空间较小,且分布较零散,排列不够工整。笔者认为,这样的语码分布差异与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有密切关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的有关规定,公共服务行业必须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及招牌、广告用字应是以国家通用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汉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其在公共场所标牌中出现并且处于容易辨识的位置毋庸置疑。此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盛行的语言意识形态会通过人们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和语言表达习惯体现出来。园区内中英文共现的语言景观之所以在语码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差异,语言意识形态的参与或干预也是一个不可忽略、值得探讨的重要因素,它仿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会隐形操控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塑造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

(3) 语符转换。语符转换指语言景观所承载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语用对等,即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语言景观向受众传达的信息,从而确保实现双语或多语共存环境下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基于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语料,笔者尝试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语言景观的常见译写错误进行梳理和分类,并以统计数据协助分析这些错误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相关统计结果见图1。

① 译文风格、标准不统一(21.3%)② 单词拼写错误(3.2%)③ 选词不当(24.6%)④ 语法错误(4.9%)⑤ 表述啰嗦,机械对等(11.5%)⑥ 不当省译(5.0%)⑦ 其他(标点、字母大小写、单词间空格等问题)(29.5%)

图1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语言景观译写错误类型分布

从图1呈现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语言景观的译写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语符转换和语言使用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译文风格和标准不统一、单词拼写错误、词语选用不准确、语法失误、表述啰嗦、信息冗余、译文在形式和语义上与原文机械对等、不当省译、大小写字母混用、单词之间空格缺失、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等。

现将园区内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景观译写失误举例如下:

例1 电子商务 引领未来

E-commerce leadsthefuture

例2 高品位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效率推进

high-perspective planning, high-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high-efficiency implement

例3 转型发展 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都市产业园

Speed up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rban industrial park by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例4 首要之区 电商之城

An E-commerce Industrial park Located In An Important District

例5 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电子商务集聚区

Build a domestically leading modern e-commerce industry clustering zone with a world-class level

从这5个典型译例可以肯定地推断,园区内语言景观的译写失误比较普遍,并不仅仅局限于上文述及的常见错误。例1中的leadsthefuture属于低级错误——单词之间缺少应有的空格。例2和例3中的“高品位”“推进”和“转型”被分别翻译成high-perspective、 implement和upgrading,译文选词不准确、不妥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众的理解偏差。例4的译文中部分单词首字母大小写混乱,不以in、an开头时这些虚词的首字母无需大写。例5的译文表述啰嗦,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属于典型的形式对等或机械对等,并未实现预期的最大交际值即最佳交际效果。

公共场所语言景观的建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一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软实力,能够彰显一座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情怀。然而,由于地区语言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明朗或不成熟,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翻译行业市场规范管理不足,缺乏严格的评定标准和准入机制,最终导致语言景观的建设、整顿和重塑工作难以有效施行,其整体现状远远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便是在考察、梳理语言景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区域发展动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语言景观重塑应对方略。

三、 语言景观重塑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相对滞后、监管缺失、亟待整改”的普遍现状,笔者尝试从政策、制度、学术和技术四个维度提出语言景观重塑的应对策略,旨在构建多语共存、和谐共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语言环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 政策维度

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人口流动的趋势,制定、修订并完善地方语言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基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现状,做好地方语言文字的管理和规划工作,为现实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如语种选择、语码分布、语符转换等)提供具有规约性和参照性的制度框架。地方政府应倡导制定并执行和谐共荣的语言政策,引导现实语言环境朝着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为营造既合理又平衡的国际化语言生态提供不可或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此外,从政策层面制定并执行语言景观构建或重塑的相关标准,意味着从本质上解决复杂语言环境中语言相争的问题,有利于刺激弱势语言的发展活力,牵制强势语言的扩散潜力,从而确保多语共存环境下不同语言发展的动态平衡。

2. 制度维度

依托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地方知名高校的学科优势,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的参考框架下,积极探索并研制具有区域特色、服务本土经济发展的安徽省公共场所双语标示英文译写地方标准。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商务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公共领域的外文译写水平和外语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自2006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陕西等)以举办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为契机,陆续制定、颁布并实施了本地的公共领域双语标示英语译法地方标准[21]。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性规划与建设同样离不开语言的配套服务与支持。有鉴于此,为了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共荣的语言生态环境,研制“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安徽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地方标准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旨在确保公共领域双语或多语景观译写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3. 学术维度

从长远来看,很有必要构建多方参与、跨学科交叉互动的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共同体,形成一支自上而下、高效互动的语言景观建设整改梯队。除了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外,相关行政机构和协会单位也应积极地投入到此项事业中来。笔者认为,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安徽省高校翻译协会共同牵头与监督、业界知名专家指导与审核、年轻学者修正与完善的多方联动的语言景观整改机制应在中长期内逐步落实并健全。此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体系、分析维度和方法论需不断拓展、充实和完善,有待相关专家和学者展开进一步的学术探索,从而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考察和剖析提供系统完备的理论支撑及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4. 技术维度

在现有的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安徽省公示语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这将成为提高安徽省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翻译质量的重要途径。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也会给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翻译实践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翻译研究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投资建设安徽省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其实际应用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语料库的构建和共享问题,能够为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的外文译写提供准确规范、便捷有效的参考路径,有助于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领域语言文字的译写水平。

四、 结 语

全球化趋势、地球村现象及移民热潮正在推动国与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在此背景下,对语言景观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亦是必然的客观要求。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产出,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真实状况也陆续显现,而在公共场所呈现的双语或多语标牌成了语言使用的问题集中区,亟需修正、重建和完善。基于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重点考察了合肥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语言景观建设的整体现状,认为:在语言选择方面,鉴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及英语的国际传播,园区内的语言景观全部都是中英文双语对照;在语码分布方面,相较于英语文字,园区内所有标牌上的汉语文字均处于优先排列的显著位置;在语符转换方面,园区内的语言景观存在较多的英文译写不规范问题。为了改善合肥市语言景观的现状,笔者从四个维度提出了语言景观的应对方略:制定、修订、完善并落实地方语言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研制并颁布安徽省公共场所双语标示英文译写地方标准;创建一个共建共享、不断更新的安徽省语言景观或公示语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形成多方参与、跨学科交叉互动的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共同体和建设梯队,旨在构建和营造多语共存、和谐共通、服务本土、面向国际的生态语言环境。

猜你喜欢
双语景观语言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