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2018-08-27 11:05尹进强赵玉宝郭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口病体温小儿

尹进强,赵玉宝,郭强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泰山 271000

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发病部位手、足、口等部位,常见的病因为肠道病毒感染,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口痛、低热、厌食以及发病部位出现小疱疹等[1]。部分患者还会引发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以及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对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40例采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后采取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与人免疫球蛋白组,每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组患者中,有男16例,有女24例,年龄最高为3岁,年龄最低为1岁,平均年龄为(2.30±0.86)岁;在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中,有男17例,有女23例,年龄最高为4岁,年龄最低为1岁,平均年龄为(2.35±0.79)岁;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药物,而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药物,该组患者采取甘露醇(国药准字H20123079)来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0.5~1.0 g/(kg·次),1 次/4~8 d,必要时可以给予患者呋塞米(国药准字H44023242) 或甲泼尼龙 (国药准字H20010097)等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 2 mg/(kg·次),1次/d,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停止用药,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在治疗2~3 d后增加药物剂量至 10~20 mg/(kg·次),1 次/d。

人免疫球蛋白组: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人免疫球蛋白 (国药准字S20174002)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总量 2 g/kg,采取静脉注射分2~5 d进行治疗。

1.3 评判标准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其中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即优、良、可以及差,具体的分级情况如下:优: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且口痛、低热、厌食以及发病部位出现小疱疹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良:患者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且口痛、低热、厌食以及发病部位出现小疱疹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患者的体温有所恢复,且口痛、低热、厌食以及发病部位出现小疱疹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差:患者的体温未恢复,且口痛、低热、厌食以及发病部位出现小疱疹等临床症状未消失。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s)进行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进行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s)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IgA治疗前 治疗后IgG治疗前 治疗后IgM治疗前 治疗后人免疫球蛋白组(n=40)常规治疗组(n=40)t值P值2.87±0.52 2.10±0.75 0.862 1>0.05 0.73±0.22 1.18±0.48 2.621 3<0.05 15.47±2.11 16.93±2.38 0.933 2>0.05 7.12±1.27 9.88±1.26 2.695 4<0.05 2.49±0.58 2.32±0.75 0.641 3>0.05 1.10±0.54 1.46±0.62 3.964 3<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常规治疗组患者中,优的人数有13例,良的人数有11例,可的人数有3例,差的人数有13例,治疗优良率为67.5%,优的人数有23例,良的人数有12例,可的人数有2例,差的人数有3例,治疗优良率为92.5%,故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

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s),d]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s),d]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总时间人免疫球蛋白组(n=40)常规治疗组(n=40)t值P值2.11±0.75 4.84±0.65 4.621 5<0.05 4.54±0.69 6.39±1.22 1.663 4<0.05 6.32±0.84 8.98±2.42 2.995 3<0.05

2.3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

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造成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EV71、柯萨奇病毒等,往往会通过飞沫、唾液或者手、口等部位接触进行传播,该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且容易产生大量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2]。在临床上,还没有研究出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最为有效的药物,一般采取支持治疗以及抗感染等方法进行治疗,虽然说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故临床上的儿科医师一直在研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说至今还尚无定论,但是根据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3]。

人免疫球蛋白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具有抗菌、杀毒的效果,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以及免疫替代功能,在该药物静脉注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中的IgG水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来抵抗外界对于机体的刺激,改善患者血液中的IgG水平时,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来中和机体内的病毒,封闭处理效应细胞Fc受体,从而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达到抑制白介素 2的效果[4]。除此之外,人免疫球蛋白还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可以有效地减轻高病毒血症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免疫网络系统,达到免疫替代以及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还包括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以及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患儿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死亡率[5]。

该文就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人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免疫球蛋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猜你喜欢
口病体温小儿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小儿涵之三事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